我们常说的槟榔,是槟榔树上结的槟榔果。新鲜采摘的槟榔,椭圆、青绿色,也称为“青果”。将“青果”分成两半,去除果核,加上荖花(贩卖时称为榔叶)包裹的石灰,就制成了大家常吃的槟榔。虽然味道又苦又涩,但令人口舌生津,神清气爽,随之满口鲜红,别有一番风味。在我国境内,嚼槟榔主要流行于台湾、湖南、海南、福建等地。
但如此受欢迎的槟榔,其实早在2004年就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认定为1级致癌物质。许多研究表明,经常咀嚼槟榔会明显增加口腔黏膜病变的可能性,提高口腔癌的发病率。
在槟榔流行的国家和地区中,口腔癌的发病率名列前茅。印度是消耗槟榔最多的国家,也成为全球口腔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接近60%的居民咀嚼槟榔,该国口腔癌的发病率位居世界第二。口腔癌发病率为世界第三的所罗门岛,居民咀嚼槟榔比例亦较高。在嚼槟榔盛行的台湾,口腔癌发病率也很高,每10万男性居民中就有27.4例口腔癌患者。
有研究者通过对152位咀嚼槟榔者和137位不咀嚼槟榔者的分析发现,84.4%咀嚼槟榔者患有口腔黏膜病变,远远高于不咀嚼槟榔者的37.2%。另外一组研究显示,66%的咀嚼槟榔者有口腔黏膜病变,而不咀嚼槟榔者仅1.5%有口腔黏膜病变,同时在咀嚼槟榔者的口腔黏膜病变中有超过20%为癌前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