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走出母乳喂养五大误区
2014-08-20 来源: 阅读量:4613

  8月1日—7日是第23个世界母乳喂养周,今年的主题是“母乳喂养:致胜一球,受益一生”。由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制定的“婴幼儿喂养全球战略”明确指出,生命的最初6个月应对婴儿进行纯母乳喂养,之后添加辅食并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2岁以上。

  但是母乳怎么喂?配方奶粉能不能取代母乳?母乳要喂养多长时间?什么时间开始添加母乳之外的食物?……一连串的问题,众说纷纭,让人感到迷惑。记者为此咨询了相关专家,希望为年轻父母们指明母乳喂养中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以“貌”取乳 前奶被弃掉

  有些妈妈将奶水挤在杯子里,看起来比牛奶稀一些,就误以为这样的奶水在营养上一定比不上浓厚的奶水,事实并非如此。不同时期分泌的乳汁分为初乳、过渡乳和成熟乳,每次哺乳时的乳汁分为前奶和后奶。各个时期分泌的乳汁稀稠程度和外观不尽相同,但是每种奶水都各有其用。

  产妇分娩后一周内分泌的乳汁为初乳,量少却非常珍贵。有的初乳略显黄稠,有的显得清亮。看似不起眼的初乳,实则营养丰富,其含有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以及各种生长因子,保护刚来到人世间的宝宝,防止感染,增加抗病能力。因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胡萝卜素)所以颜色偏黄,又因含蛋白质及有形物质较多因此质地粘稠。

  过渡乳,一般是母亲产后7~14天分泌的乳汁。与初乳相比,过渡乳的分泌量有所增加,但营养成分根据婴儿的需要发生些许变化,所含蛋白质量和免疫物质逐渐减少,脂肪和乳糖含量逐渐增加,是初乳向成熟乳的一种过渡。

  婴儿出生14天以后,产妇分泌的乳汁称为成熟乳。成熟乳的分泌量大,母亲能够明显感觉到乳房充盈和溢奶,就是俗称的“下奶”。成熟乳中各种营养素的含量比例适当、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物以及维生素、微量元素丰富,并含有帮助消化的酶类和免疫物质而优于其他乳类。成熟乳中含有适合婴儿消化的各种元素,如钙磷比例合适易于吸收,铁易于婴儿吸收等等。相比其他动物乳,最适合人类的婴儿食用。

  此外,妈妈的奶也分前奶和后奶,前奶量大,含蛋白质、乳糖和矿物质多,因此外观显得略稀;后奶含的脂肪比较高,能够提供大量的能量,外观显得比较浓。无论前奶还是后奶孩子都要吃,这样才能长得快、才能全面吸收营养。

  母乳是婴儿最好的天然食物。因此,以“貌”取乳,切不可取。

  误区二:产后没奶 奶粉来凑

  有很多妈妈怕产后第一时间没有奶水,就背着奶粉到医院待产。实际上,只要是健康的、营养良好的母亲都可以自己哺乳,只有母亲或者婴儿出现特殊情况,才需要在医师指导下部分或者全部添加配方粉。

  很多产妇总抱怨自己“没奶”,其实“没奶”是个误解,超过90%的母亲有能力分泌充足的乳汁喂养孩子。那么奶水从何而来?很简单,通过孩子对乳头乳晕的吸吮刺激。这种吸吮刺激,会使得产妇大脑垂体产生催乳素,刺激乳房生产乳汁。孩子对乳房的吸吮越多,母亲分泌奶量会逐渐增加。

  奶水少新生儿吃不饱,也是家庭最常见的一种担忧。实际上,宝宝第一天的胃容量非常小,也就相当于一个小玻璃弹球,几滴初乳已可满足所需营养。而且,宝宝初生的两三天里并不会太饿,这几天里他们正忙着排出胎便和肺里的羊水,所以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也属正常情况。

  另外,从生理上讲,人的身体不是机器,刚刚生产就能迅速产乳,产妇的身体需要时间调节。此时,产妇最需要支持,“你没奶,先给孩子吃点奶粉”等话语最容易影响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如果家庭或医生给予更多的指导,让新生儿更多的吸吮刺激,慢慢奶水的产量就会增加。对于母乳喂养,每个新妈妈都应有自信。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带着口粮来的,妈妈不缺乏泌乳喂养自己孩子的能力,关键是能否相信自己,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当然,这不仅要靠新妈妈自身信心的挖掘,也需要外界,尤其是亲人给予更多的信任和鼓励。

  更重要的是,母乳喂养不仅可为新生儿提供免疫物质,还可密切母子感情。十月怀胎,胎儿在母亲子宫里面会听到母亲的心跳声;当母乳喂养时,孩子的头部紧贴目前的胸脯,还会听到熟悉的母亲的心跳声,这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精神上的抚慰,是其他喂养方式无法替代的。

  误区三:唯母乳至上

  与急于添加配方粉的观点相反,还有些妈妈对母乳极尽推崇,甚至形成了只有母乳喂养好,母乳至少喂养到2岁,期间什么都不用添加等有些极端的观念。这样的做法显然也是不可取的。

  据世界卫生组织《婴幼儿喂养全球战略》建议:在生命的最初6个月应对婴儿进行纯母乳喂养以实现最佳生长、发育和健康。之后,为满足其不断发展的营养需要,婴儿应获得营养充足和安全的补充食品,同时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以上。

  总体来说,婴幼儿食物可分为三种形态:液体食物(母乳或配方粉)、泥糊状食物(或半固体食物),和固体食物。这三种形态的食物,在婴幼儿喂养中发挥不同的作用,相互之间需要衔接喂养。

  液体食物主要指母乳,更具体地说是健康的、营养良好的母亲的母乳。母乳的含水量达到88%,完全满足6个月之内婴儿对水分的需要,即使在炎热的日子里,通过增加母乳喂养也可获充足水分,不需要额外添加水或液体。如婴儿每天排尿次数不少于6次,尿液呈淡黄色,即说明婴儿获得了足够的水分。

  婴儿6个月前与6个月后相比,母乳所含能量、蛋白质、铁等营养的总量大致相同。但6个月之后婴儿对能量和营养元素的需求增大,母乳的分泌量不可能继续增加,因此应继续母乳喂养并同时添加辅食。根据婴幼儿生理成熟度的发展情况,一般在日历年龄6个月时,开始为婴幼儿添加泥糊状食物。实际上,泥糊状食物是液体食物向固体食物的必要过渡。母乳+泥糊状食物,是这一阶段婴幼儿的主要食物,也是营养的重要保障,可防止营养不良和生长迟滞。

  一般在日历年龄8-10个月时,固体食物出现在婴幼儿的菜单中,乳类和泥糊状食物渐进的退到次要地位。固体食物包括磨牙类食物,但应注意以松脆为主。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卡食、或怕脏怕浪费,而延后添加固体食物的时间;还有些家长添加固体食物没有规律,想起来就喂喂,没空就算了。这些都有违“均衡膳食、自然食物”的基本原则。

  上述喂养行为上的偏差,往往导致孩子偏食、拒食、过食等不良后果,同时,与1-3岁阶段婴幼儿容易出现营养不良、个矮消瘦、佝偻病等现象也有关系。

  还有些家长忽视添加食品的重要性,却对所谓的补品、营养品、保健药品更加关注。实际上,正常情况下是不需要给婴幼儿添加此类物品的。如果宝宝的营养缺乏情况严重,则建议进行系统治疗。

  误区四:剖宫、生病均不喂乳

  剖宫产或者无痛分娩过程中会使用到麻醉药剂,很多产妇和产妇家属也会担心:麻醉药剂会不会进入母乳,甚至影响母乳质量呢?目前,剖宫产对产妇使用的通常是硬膜外麻醉,也就是腹腔麻醉,麻醉药剂的剂量不会对奶水造成影响。等产妇清醒和肢体能够活动时,麻药已基本代谢。

  通常产后会输消炎或预防感染的液体,其使用的静脉注射抗生素,一般也不影响乳汁分泌和成分。如不放心,可提前说明需要母乳喂养,请医生使用对奶水没有影响的药物来替代那些会造成不良后果的输液药品。目前,国内妇产医院在剖宫产产后输液时也已尽量选用对乳汁没有影响的药品。

  此外,还有妈妈担心剖宫产后喂母乳会影响自己伤口的愈合,其实,及时让宝宝吮吸乳头,可以刺激子宫收缩,减少子宫出血,促进子宫的恢复。

  那么,在哺乳期间,妈妈染病还能不能继续母乳呢喂养呢?这需要判断病症、病情轻重并谨慎对待是否继续母乳喂养。如感冒,则妈妈要做好防护措施,戴口罩,勤洗手,避免亲密接触时传染给宝宝,但一般可继续哺乳。这是因为感冒病毒是通过呼吸道空气飞沫传播,所以宝宝不会因吸吮母乳而传染感冒,还会通过母乳获得抗体,所以妈妈感冒不必停乳。如不放心,感冒期间也可挤出母乳使用奶瓶继续喂乳。

  乙肝病毒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宝宝,生下来就会立即注射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病毒形成双重阻断。所以乙肝妈妈母乳喂养是相对安全的。其乳汁中虽含有病毒,但传染力非常微弱。不过乙肝妈妈仍需谨慎对待母乳喂养,尤其在乙肝病毒复制活跃期要停止母乳喂养。

  保守地说,哺乳期间最好不要吃药。但需要明确的是,药品是分安全等级的。如需用药,妈妈可提前咨询医生是否影响哺乳。

  误区五:母乳喂养会使身材走样

  事业与家庭有时会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选择题,对于很多产后女性更是如此。她们中的一些因为顾及身材变化,或是回归工作而选择了停止母乳。

  一些产妇担心母乳喂养会导致胸部下垂,身材难以恢复。由于在妊娠时期女性乳房仍继续发育,乳房胀大后如果护理不好极易松弛。因此孕妇也可从怀孕后开始注意乳房护理,按摩或局部使用特殊油脂增加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弹性,减少乳房下垂的发生可能。

  同时,从生理上来说,人在成长的每个阶段,身体都在发生变化,随着岁月的流逝谁也难以阻止地球引力对自身的影响。如果更多的了解母乳喂养对自身和宝宝的益处,也许这些产妇便不会轻易放弃母乳喂养了。

  短期来看,由于生孩子需要储存很多营养,产妇可能胖一些,而喂奶是更有利于体型恢复的;而生产后,母乳喂养还可促进子宫的恢复。长远而言,母乳喂养也有很多好处,如一些调查显示,母乳喂养的母亲较少患乳腺癌、子宫癌等疾病。

  产假休满后,新妈妈将重回职场。此时,如何继续坚持母乳喂养呢?很多妈妈因此成为了“背奶族”。不过,只要职业妈妈方法得当,一样可以将母乳喂养坚持到孩子一岁,甚至更长时间。

  要提醒的是,“背奶族”需注意挤出的奶应放在经消毒的、并有密封瓶盖的玻璃或塑料瓶内,或母乳储存袋中。挤出的母乳会分解是正常的,但化冻的母乳不能再冷冻。虽然比起配方奶,冷冻母乳还是可以增强宝宝对疾病和过敏的抵抗力,但应尽可能让宝宝少吃冷冻的母乳,因为冷冻会使某些抗体丧失。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35部图书获资金支持!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发布2025年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名单
机器人“顶流”组团亮相科博会,它们除了跑马还有哪些本领?
关键技术、数据集开放,“天工”将有更多兄弟姐妹!
推荐阅读
2025年4月“科学”流言榜:隔着玻璃晒太阳也能“补钙”?只吃水煮菜能减肥?
2025-04-30 北京科技报
中国航天多个“第一”,都与一个名字紧密相连
2025-03-17 人民日报
北京中小学将开设AI通识课!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方案出炉→
2025-03-10 北京日报
北京中小学科学教育20条来了!划重点——
2025-01-04 北京日报客户端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