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评论 | 流量与好评“齐飞”,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的科普短视频

来源:北京科技报    发布日期:2023-03-14 10:12:56   阅读量:0

科普短视频是当前科学“破圈”的重要工具,要进一步提升品质,赢得更多用户的青睐,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撰文/罗中云(本报评论员)  编辑/吉菁菁

3月4日,“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主办方颁出“银发知播”奖项,以致敬“借助互联网传授知识的退休教师”。这个由两院院士、大学教授和中小学老教师组成、平均年龄77岁的“银发知播”团队,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等形式传播科学和人文知识,感动了无数网友,也从另一面显示出当前“短视频”这种科普创作与传播形式的火爆。

(图源:视觉中国)

短视频可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受手机用户欢迎的应用之一。 3月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首次突破10亿,用户使用率高达94.8%。有专业人士表示,随着行业的发展,短视频内容不断丰富,带动用户规模增长和黏性加强,成为移动互联网时长和流量增量的主要来源。

在各类短视频的爆发式增长中,科普类短视频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出现了很多知名博主及爆款作品。他们中,“玩骨头的卢老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卢静)能够把吃剩的碎骨还原成模型来普及古生物学;“爱科学的吴姥姥”(后改名为“不刷题的吴姥姥”,同济大学退休教师吴於人)可以用铁锅演示中国天眼,用扫帚模拟宇宙射线;“无穷小亮”(《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博物》副主编张辰亮)以第一视角,让观众跟随作者爬山、赶海、逛博物馆,把科普内容融入日常生活……这些流量与好评“齐飞”的科普短视频及科普博主,让我们看到了科普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在这种风潮的带动下,越来越多专家、学者、教授、院士入驻抖音、快手、bilibili等平台,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分享各领域专业知识,降低了知识传播门槛。其中,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是第一个院士博主,2021年被评为bilibili百大UP博主。

事实上,短视频可谓是科普传播的一个新爆点,它具有一些显而易见的优点。比如它符合当下公众的信息消费习惯,那就是碎片化、即时性,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公众认为的“深奥且复杂”的科学现象和内容展现出来,让观众在更熟悉、更易引发共情的情景下,了解一些看起来“高冷”的科学知识;与单纯的文字、图像相比,用短视频获取科普知识,门槛更低,也更易吸引低学历人群或青少年学生,扩大受众面;科普短视频一般时长都在5分钟以内,有的甚至只有几十秒,不占用太多时间,而且知识也相对轻量化,用户不会觉得累。

科普短视频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其互动性强。当短视频发布后,用户在观看的同时可以通过留言、评论和弹幕等形式发表感受和评论,摆脱了传统科普形式的单向传授模式,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情感连接度及黏性。观看过汪品先院士科普视频的网友们这样相互交流“曾经给院士投过两个币”“我是汪院士第1986个粉丝”“我在院士评论区反驳了他的观点,哈哈哈”。可见,有身份的科学家投身科普短视频制作与传播,有利于拉近与普通人的距离,使科普达成更好的效果。

不过,当前的科普短视频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受人诟病的就是专业性不足。有位科普博主曾发布过一个“高铁上的蚊子为什么不会被甩到车尾?”的短视频。该博主在视频中引用了很多物理学公式,来解释蚊子在车厢内受到的空气阻力大于惯性,所以不会被甩到车尾。但据中科院物理所专家解读,视频中的物理公式本身没有问题,但得出的结论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解释该问题需要将更多的因素纳入考量范围,“阻力和惯性仅是其中一个环节,科学的解释还要考虑到浮力、参考系数,甚至用到流体力学的原理”。2022年,有博主发布的“科技与狠活儿”短视频,曲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造成很坏的社会舆情,甚至让相关企业的正常经营都受到影响。

此外,科普短视频的同质化现象也很严重,这个视频讲怎么做拍黄瓜,那个就教怎么做三明治,有的甚至内容“撞车”,说法却不同。还有些科普短视频过于重视技能技巧传授,轻视背后的科学原理讲解,受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也有的科普博主急功近利,过度商业化,甚至以猎奇、庸俗“打擦边球”,以科普的名义推销劣质产品,背离科普的初衷……

要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科普博主更深入的研究用户需求,不断提高自身创作水平,也需要各类视频平台有意识地与相关部门协同加强监管,限制一些问题较大的科普短视频发布,同时亦可给予社会反响大、反响好的博主一些精神或物质奖励,提高其创作优质作品的积极性。

事实上,前不久由中国科协举办的科普自媒体科普能力提升培训,就把科普短视频创作列为了重要的培训内容。此次培训吸引了来自全国的数百位科普自媒体人员参加,主办方希望在提升科普自媒体短视频创作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丰富科普的形式,从而增强科普相对于时代的应变能力。

可以说,科普短视频是当前科学“破圈”的重要工具,而要进一步提升品质,赢得更多用户的青睐,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就不能仅仅停留于传播知识,还需要进一步传播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帮助公众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这也是科普短视频获得持久生命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