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成功举办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4-12 15:32:48   阅读量:0


 

文/记者 白竟楠 摄影 白竟楠

3月23日-26日,第37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举办。

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全市青少年科创达人的嘉年华。大赛分为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两个板块,包括竞赛活动和展示活动两个系列。竞赛活动包括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学生科技创意竞赛、优秀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展示活动包括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比赛、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比赛等。

今年的大赛有22.15万名青少年参加,约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的17%,更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捷克、丹麦、以色列、马来西亚、俄罗斯、南非、乌克兰、新加坡、韩国11个国家的外籍选手参加。他们不仅是学校的小学霸,更是科学小达人。最重要的是,中小学生的科技比赛也能走出“一带一路”的大步伐,这些外籍参赛选手有六支队伍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代表队。

▲公开展示与公开交流

知名外国科学家当评审

本届大赛包括封闭答辩与评审、公开展示与交流、科普报告会、圆桌峰会、中外教师论坛、英才计划展评、创新体验活动、颁奖晚会、颁奖活动、高校参观体验等环节,旨在引领广大青少年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科技进步为人类带来的美好生活,通过创新大赛活动感受追逐科学梦想的成功与快乐。在这一科普盛会中,外籍专家的参与无疑是大赛的一大亮点。

本届大赛首次邀请到马萨诸塞州科学与工程大赛主席巴纳斯·巴克斯特·芒台斯,他本人具有丰富的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参赛及评审经验。来自哈佛医学院的约瑟夫·米切尔·祖罗自2012年起在哈佛辛顿学者实验室担任导师。芬兰评委尤哈·奥基南是该国STEM教育的领军人物。三位评委除评审工作外,还会在“英才计划展评与交流”环节与我国青少年科技人才交流互动,鼓励并为他们未来的参赛提出宝贵的建议。

▲外国选手和外国游客积极参与讨论

中外英才交锋 全场英文

这些外籍专家不仅是评审官,赛后,他们还和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选手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讨论。

这些中学生的共同点是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具有创新潜质。他们都曾经走进大学,并在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了科学研究项目、科技社团活动、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等活动。在交流过程中,中外青少年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心得及科研项目,互相借鉴,以交流促成长。会上,将有代表中国参加享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2017年美国ISEF大赛的北京地区学生代表,“一带一路”等国家的外籍优秀学生代表、英才储备学生代表等分别介绍项目并接受外籍专家点评和现场交流,并且全场使用英文。活动还将邀请具有ISEF大赛丰富经验的外籍专家分享国际顶尖科技赛事的评审标准、项目答辩要求、赛事筹备等方面的建议。

▲景山学校远洋分校许成易展示他设计的机械臂

活动项目紧扣社会热点

在今年的创新大赛上,“创新体验活动”应该是最贴近生活的一个环节,这些参与体验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出发,由学习者主动选择适当的工具和材料,以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活动项目的主题紧扣当前社会热点,并与青少年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助于帮助活动参与者了解活动项目中蕴含的科学原理,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次“创新体验活动”包含的项目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方法类、工具类、材料类。项目所需的背景知识主要以展板、视频等形式呈现,参与活动的观众为全体参赛选手及部分怀柔区学生,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分组进行体验。

这10个孩子凭什么荣获“市长奖”

文/记者 李鹏 编辑 李乃麟

研究手机图片的发型合成,研发自行车刹车辅助防抱死装置,设计自动遮挡装置保护就诊隐私……3月26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第37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闭幕,与此同时,第十五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也揭开了面纱。这些青少年“创客”不仅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痛点”,还能够运用创新思维结合相关科学原理来解决这些难题。

在北京市的科技奖项中,“市长奖”是个分量颇重的奖项,因此每年获得者都是备受关注,今年的获奖者都是谁呢?

他们是(按姓氏笔划排序):

毫无疑问,这些市长奖的获得者都是青少年群体中的“牛人”。他们为什么这么牛?在3月26日的颁奖间隙,北京科技报|“科学加”客户端记者采访了他们中的几位。
 

北京市十一学校王雨轩

用手机合成发型图片

王雨轩说这个项目的灵感是想要尝试一种新发型,却不知道是否适合自己。于是她就想,如果有一个软件,能够提前看到新发型的效果该有多好!于是从2015年2月开始,她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着进行研究。由于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因此她进行图像处理研究时相对比较轻松。


北京市八十中袁若为

自行车刹车辅助防抱死装置

他说他的灵感来源于汽车的设计。在观察中他发现有些同学骑自行车特别快,每当遇到雨雪等特殊天气需要刹车时,自行车常常会发生侧翻。因此,他就模拟汽车防抱死功能,做了一种在自行车上用的防抱死装置。袁若为设计的这种装置可以防止因为骑车速度快或特殊天气急刹车而造成的事故。



北京市四中施则威

人体平衡频谱解析及平衡检测仪研制

施则威是个爱动脑筋的男生,他的“穿戴式老年人平衡能力智能检测仪”项目曾经赢得2016年度“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并获5万元奖学金。该项目而后被施则威进一步深化研究后,变成“人体平衡频谱解析及平衡检测仪研制”参与了本届市长奖的评审。


北京市京源学校陈敬梓

用玫瑰茎制备多孔碳净化环境

陈敬梓的获奖项目与“用玫瑰茎制备多孔炭及其在环境净化中的应用研究”有关,在北京市相关青少年科技项目的支持下,他从初三毕业的暑假就来到北京化工大学实验室,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其研究进展受到了本次市长奖评委的好评。陈敬梓说,他已经将化学作为了自己未来选择的方向,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

 创新盛会背后的思考

文/记者 李鹏 编辑 李乃麟

3月中下旬,两项青少年科技创新重头赛事——第十七届北京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决赛和第三十七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先后举办,一批年轻的科技新星冉冉升起。在欢欣庆祝的同时,我们也应思考下我国科技教育、科技竞赛中的特权化、功利化等问题。

从2001年第一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举办以来,该项赛事已经整整走过17年的历程。而从1979年开始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到现在已经走过30多年的历程。这两项赛事经过不断发展,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 在推动青少年成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记者连续多届参与采访这两项赛事,在肯定其意义和成绩的同时,也发现我国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及科技竞赛仍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享用科技资源仍只是少数学生特权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科技高地和教育高地,科技教育的整体水平比其它很多省市强很多。尽管如此,科技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北京市的获奖者依旧成为少数人的特权。

记者观察发现,每年获奖选手主要集中在西城区、东城区、海淀区和朝阳区的名校,石景山区和丰台区次之,其它郊区县则处于明显的劣势。更为明显的事实是,截至2017年的第十五届100余名市长奖获得者及提名奖中,除2014年第十二届市长奖得主中有一位来自北京十二中,以及今年第十五届得主中有一人来自石景山区以外,其他均来自东西朝海四区。在学校分布上,历年获奖学生主要出自人大附中、北京四中、北京景山学校等牛校,普通学校的孩子获奖凤毛麟角。

观察这些获奖者的家庭背景,绝大部分是高知家庭,尤其部分来自高校教授、科研人员家庭的孩子,很多在初中时就有机会进入实验室进行一些项目研究,这对于一般家庭的孩子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丹麦青年科学家组织的高中生设计了一种能释放电流脉冲的手环,通过电信号刺激大脑产生快感,代替自残行为。

创新不足,作品模式化问题突出

记者连续多年参加北京市多类青少年科技竞赛,另一个突出感觉是,令人惊艳的成果和作品并不多,绝大部分项目创新能力不足,竞赛项目及作品模式化问题突出。比如占比较大的汽车、机器人、飞机模型等,几年之内在技术方面实质上并无太大突破。

有些国外中学生的作品会让人觉得更富创意。比如今年的青创大赛上,来自丹麦青年科学家组织的高中生AnnemetteVig关注自残行为人群。他们发现一些年轻人对自残上瘾,因为伤害自己会刺激大脑胺多酚分泌,产生快感。AnnemetteVig设计了一种能释放电流脉冲的手环,通过电信号刺激大脑产生快感,代替自残行为。通过慢慢减少刺激最终帮助自残上瘾者戒断。这个创意将社会需求和新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在实用性上体现出了很好的价值。

科技教育仍未能完全摆脱功利化

功利化一直是我国中小学科技类比赛的突出问题,很多孩子走上科技比赛的道路,并非为了培养科技探索能力,而是为了高考加分和破格录取。

有专家表示,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科技教育和竞赛没有引起普遍重视,参加科技类竞赛,不是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就是被涂上功利化的色彩。为了比赛而比赛,为了加分而比赛,用程式化操作禁锢孩子的思维,会把很多孩子引入歧途。

中小学生科技类竞赛是学生智能训练和竞赛的舞台,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大赛只是检验的手段,平时以素质教育为方向的科技教育才是核心要义。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塑造未来的科技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