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普应学NASA向公众无偿开放技术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4-18 15:01:58   阅读量:0

通过技术开放,以集思广益,共同加速颠覆性航天技术的创新,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航天的关注和兴趣,并在技术上为他们的航天活动提供支持。

撰文 沉怀

今年的4月24日,是第二个“中国航天日”。设立“航天日”有三个重要意义,其一,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其二,推动我国成为世界航天强国的需要;其三,激发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的需要。但就第三个意义而言,我认为还颇有不足。

这样的想法,是在与一位作者讨论航天科普问题的时候产生的。他的观点是,有效的科普对于技术本身也是有益的,至少在政府政策制定、后续人才储备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对此,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普模式值得我们深思。

NASA的航天科普是怎么做的呢?2015年9月28日,全球无数人举着手机刷屏,怀揣着各种新奇想象,等待来自NASA的最新消息: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强有力”证据。NASA只用简短的通知就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看似简单的做法,NASA却是下了大工夫的,此前几天,NASA便在官方网站发出预告,并广邀媒体和感兴趣的公众参与。这是NASA发布重大科学发现的常规做法,短短几天这一信息广为传播。在网民想象力和专业媒体传播力的聚焦放大下,最初那条简短的新闻预告,演变为一场自发的火星知识科学传播。

NASA向来重视向公众介绍他们的工作。他们为每一个探测项目建立科普网站、成立科普团队、邀请公众参与科普活动。这是因为NASA清楚纳税人是科研项目的“金主”,他们明白科研项目应该向谁负责,以及科学探索的终极目标。

2015年9月24日,NASA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将于28日上午11时30分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一项有关火星的“重大科学发现”。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全球太空迷关注,纷纷在网上留言,臆测到底发现了什么,难道是找到了火星人?由此可见NASA已将“吊足胃口”的宣传招数用得炉火纯青。这还只是NASA的浅层次科普,更深层次、更有效的科普还在于NASA无偿的技术开放。

最近的一次是2017年,NASA发布免费的开源软件,公开的内部工具清单中包含了它在各种宇宙项目中采用的软件程序、代码库和工具,并供给所有人来下载和使用。除此以外还有火箭制造指南,模拟宇宙空间站的小游戏。

无偿的面向公众的技术开放,对NASA而言已成为常态。这样做的核心目的就是通过技术开放,以集思广益,共同加速颠覆性航天技术的创新,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航天的关注和兴趣,并在技术上为他们的航天活动提供支持。

我认为,首先,中国航天界要学习NASA在技术扩散和技术开放持有积极姿态和开阔心胸。其次,认识到航天科普不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科技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和推动科技进步的基础环节。第三,商业航天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技术、人才、资本等显性要素,在更高层面上的决定因素乃在于技术和资源拥有者的心胸与气度。

4.24“航天日”就要到了,希望不会只是一场“一阵风式”的运动式科普。■

(本文刊登于《卫星与网络》杂志2017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