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告诉你什么时候会结束单身

来源:    发布日期:2016-12-13 16:21:43   阅读量:0

撰文 万维钢(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物理系研究员)

去年我家有了第二个孩子,明显觉得原来的房子太小,就想换个大点的。当时正好有个朋友告诉我,他家附近有些新房。我跟老婆去看了一下,当场就决定买,第二天找了个房产经纪人就签合同了。

房产经纪人对我们的快速决定表示了赞赏。不过这引出了一个问题,看见好的就买似乎是有点草率了,但是总下不了决心出手肯定也不对,那么一个科学理性的人,应该怎么办呢?

与其浑浑噩噩地接受命运安排,不如有点理性决策的精神,把它变成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假设这个问题的条件是这样的:你随机地遇到各种房子,但是只打算买一个;遇到一个房子,如果你选择买下,这个房子就是你的;如果你选择不买,很快别人就会把它买走——你没有第二次机会。

然后,你应该给自己设定一个看房总数的期限,或者一个时间期限——比如说一个月之内一定要买到房子。这些条件可能跟生活中各人实际买房的情况略有不同,但必须这样把问题简化出来,数学家才能计算。答案是37%。

数学家的策略是,你要把这一个月的时间分成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你只看不买,就是根据自己的购买能力了解一下市场,记住在这个阶段内你看到过的最满意的那个房子。

等到过了某个时间点——具体说过了你设定期限的37%以后——你就进入第二阶段。如果预先设定的期限是一个月,那么第二阶段就从第12天开始。当进入第二阶段,你一旦遇到一个比第一阶段那个最好的房子还好,或者类似的房子,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

分两阶段这个策略,和37%这个数字,都是数学家们好不容易算出来的。实际上这是一个随机选择优化问题,1958年才被解决。现在人们就把这个办法叫做“37%规则”。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情况跟买房是类似的,再举个例子,找结婚对象也可以用37%规则。比如一个女青年,从18岁开始找对象,设定的目标是在40岁之前结婚,那么根据37%规则,她的两阶段分割点是26.1岁。

在数学家看来,这个女青年的最佳择偶策略是这样的。26.1岁之前是观察期,她应该只交往不结婚,但是必须要记住在交往的男生中间,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个。26.1岁之后是决策期,再结交新的对象,一旦遇到一个比那个人还好,或者和那个人差不多一样好的男人,就应该马上把他拿下,和他结婚。

当然具体到择偶的话,这个数学模型还可以更复杂一点。37%规则是假设你向谁求婚,那个人马上就会答应,主动权全在你手里。但如果主动权不在你手里,你向人求婚,有被拒绝的可能性,那么分割点就不是37%了。

数学家计算,假设你每次被拒的可能性是50%,那我们就要把37%变成25%。也就是说条件不好的人应该缩短观察期,仍然从18岁开始算的话,过了23.5岁之后你就要抓紧了。还有一点,37%规则是在假设无法回头的条件下成立的,也就是说如果你在第一阶段错过一个人,他可能就和别人结婚了。

相应的,如果你条件非常好,就算一开始错过了一个人,再回去找他还有可能答应你的话,你的观察期就应该延长。数学家的计算结果,跟我们的常识还是符合的。当然,这些计算都是数学家把人们找对象的过程给理性化、模型化了。

这个模型里没有“命中注定的真爱”这个概念,似乎缺少了一点浪漫元素。可什么是真爱?在数学家看来,你一看到A觉得不错,但是错过了,那么再找到一个和A差不多的人,也就可以了。如果你非得说只有A才是真爱,那就不对了。

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你不服不行。如果你说找对象跟买房子不一样,我一定要寻找命中注定的真爱,那么数学家告诉你,你大概会有两种可能结局:或者后悔自己没有早早结婚被剩下了,或者后悔自己结婚太早。理性的人,应该知道什么时候停止。

但是需要再次强调,算法不是算命。这些算法,说的是面对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你根本不知道命运会怎样的情况下,所能采取的最佳策略。总而言之,如果我们能有点数学精神,就不用长吁短叹地感慨人生无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