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说法不一样时,听谁的?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3-29 15:35:02   阅读量:0

文/裴洪岗 前深圳儿童医院小儿外科医生

  无论是去医院看病,还是在网上看科普,都可能碰到不同的医生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而且都说自己有道理,医生说法不一样时,该听谁的?

  对一个孩子具体疾病的诊断,医生存在分歧是很常见的,有时候诊断明确了,医生的治疗方案也可能会有区别,要患者去判断谁对谁错是不太可能,但如果让医生自己来辩论,评判的标准就是看诊断依据和用药依据,说白了就是看证据。

  针对个体的诊治,医生对证据的判断会受到经验和状态的影响,比如一个医生摸了病人肚子说里面有个肿瘤,另外一个医生摸了却说没有,这其实是难以绝对避免的问题,因为触诊的判断有一定的主观性,没进一步做检查,第三个医生有时也判断不了谁对谁错,更别说患者自己了。

  但这些医生诊断和治疗的时候都遵循了一个共同的标准,那就是认可肚子摸到肿瘤是有问题的。如果一个医生说:我摸到了肿瘤,所以你没有问题。那别说其他医生知道他错了,就连患者也能知道这医生在胡说八道。

  有人人都知道的标准答案,判断起来就很容易,但现实医学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大部分问题的答案大家并不知道,而且以往的那些“标准答案”,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些确实被推翻了,不但患者不知道,知识没有更新的医生也不知道,然后患者就听到了不同医生的不同说法。

  那这种情况到底该听谁的?看医生年龄?还是看医生职称?还是看医生人气?其实都不是,而是看谁的说法更有依据,也就是看证据。

  证据有很多种,动物试验、医生自己的临床经验、临床报道、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随机对照研究、系统性综述这些都是证据,不同级别的证据,可信度不一样,临床指南给出推荐意见的依据就是这些证据,证据级别不同,给出的推荐级别也不一样。

  证据级别高的,比如一个药给肿瘤病人用,被很多个随机双盲对照研究都证实可以消灭肿瘤,而且没有副作用,那结论可信度很大,医学指南可能就给出A级推荐,这些结论也可能会被那些权威的医学机构采纳告诉公众。

  证据级别低的,比如某医生说发现做过被动操的孩子智力发育好,这能当证据吗?拉拉晃晃就能促进智力发育这种说法有违常理,又拿不出具体数据,自然不可信。用来骗骗不懂又急功近利的家长是可以的,但很难骗到其他医生,所以不会有哪家权威医学机构会推荐给正常孩子做被动操来长智力。

  很多人可能要说医学没有绝对,权威机构的意见就是对的吗?今天被认为正确的知识,会不会哪天被新的研究推翻呢?会不会有一天有新的研究证实其实这些权威医学机构都错了呢?

  这种可能性当然存在,比如以前没有推荐婴儿仰卧,后来研究发现仰卧可以减少婴儿猝死的风险,美国儿科学会(AAP)才开始推动婴儿仰卧。如果以前有个医生主张要仰卧,马后炮地来看,AAP没有更早的推荐,那就是错了。

  但无论是推荐或反对一种做法,我们都需要一定的理据,遵循的理据等级越高,出错的几率也就越低。没有可靠的证据就不推荐一种做法,是可能会犯错的,但相比之下如果没有证据就推荐一种做法,犯错的概率只会更大。相信有证据的推荐存在被误导的可能性,但风险会远远低于相信没有证据的推荐。

  医学确实是在不停进步的,医生和科研人员不停地做研究,有些就是为了验证当前的意见是不是对的,有些是为了验证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也正是这些研究为新的指南提供新的支持或者否定的证据,然后指南和教材根据这些证据进行修订。

  对于一个具体的病人,医生可以根据当前的最佳证据,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病人的意愿提供诊治方案,但医学科普是面对群体,医生只能根据医学原则提供最可靠的信息,接不接受,接受哪个说法确实是读者自己的选择,但建立了循证观念的读者,面对医生不一样的说法,自然也知道该听谁的。■

  (本文转自作者微信号,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