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旅游照让人学不进研不成?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9-16 21:13:02   阅读量:0

 

  文/文双春 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教授

  暑假和阅兵假期间,微信朋友圈的一大变化是旅游照越来越多,每天都有众多频道在现场直播朋友们的非凡之旅、开心之旅。朋友们搞次旅游,为什么不好好享受而要忙于拍照并直播到朋友圈呢?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对自己和朋友究竟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心理学家指出,人类有一种叫“拍照效应”的天性,即人们习惯用相机记录时间;然而,人们拍的照片越多,他们感受和体验的就越少,对拍照目标的细节也记得越模糊。心理学家举例说,那些在公园使劲给孩子拍照的父母其实对孩子当下的活动关注得不多,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拍照上,结果他们“丢掉了”当下的时光。“按下快门的那刻,就好像是你把自己的记忆力外包给了相机。每当我们使用这些记忆设备时,就会减少自己的思想认知,从而不能帮助我们真正记住事物。”

  “拍照效应”让老文想起了记笔记。课堂上,学生要不要记笔记?老文认为,课堂上,学生认真记不如认真听,喜欢记的学生往往指望以后而不是当下消化并理解老师所讲所教,其中的道理大致也是“拍照效应”。所以老文在做学生时很少在课堂记笔记,做老师后又从来不要求学生上课记笔记。如果说课堂上要不要记笔记可以因人而异的话,那么领导干部善于记笔记似乎就是一种必备的基本功了。从电视里我们经常看到,领导们在听上级领导讲话或向上级领导汇报时,没有人不在埋头苦干全神贯注记笔记。“教室里很安静,只听见同学们的笔在纸上沙沙写字的声音”,小学生作文描写的场景,用在领导们比用在同学们身上可能更合适。

  这又可以回答第二个问题了:朋友们喜欢在朋友圈晒旅游照的目的是什么?老文认为,没有目的,只是一种习惯和态度,这样的习惯和态度与记笔记的习惯和态度同根同源。旅游就是拍照,那是因为学习、开会或接受教育就是记笔记,而不是记心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要记万本笔记,所以行万里路要拍万张照片,否则如何证明你学了游了呢?——没有相机的时代只能雕刻“XX到此一游”。从学生时代的上课、读书到功成名就后的开会、汇报,认真记笔记的同志都是好同志,笔记记得好(其实记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老师或领导感觉到你在认真记),还借给同志们看,尤其是像在朋友圈晒照片一样主动借或晒给同志们看,那就更是雷锋般的好同志。

  最值得探讨的是第三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看,一是旅游时忙于拍照,二是把拍的照片晒到朋友圈。老文认为,前者纯粹是个人自由,无所谓好坏,尽管有诸如上述“拍照效应”的坏处,那也是“老子爱这么干,你管不着”;而后者虽然也有个人自由的成分,但因涉及到公共场合,所以对自己和朋友还是有影响的,好坏或得失值得斟酌。

  这个问题之所以值得探讨,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朋友圈的旅游照是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大敌。暑假是旅游旺季,但对那些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追求科学的老师和研究生来说,暑假相当于农民的“双抢”时节,能否收成、收多收少,全看这段时间的作为了。所以暑假之前,老文就忽悠年轻人暑假一定要好好猫在实验室,把平时不得不付出的上课、开会、扯淡、扯皮、跑腿、救急等时间抢夺回来。但暑假刚过不到半程,就陆续有年轻人突然萌生了“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而人一旦有了这个想法,便感觉实验室的空气很糟糕,凳子坐得也很不舒服,不是人待的地方。

  从一位老教师的角度看,在朋友圈晒美食照,有如在课堂上吃香喷喷的零食,而在朋友圈晒旅游照,则像在课室旁边的草坪上放电影大片,这样的行为让老师如何上得了课、学生如何听得进讲?所以作为老师,当务之急是要阻止吃零食、放电影。也可以说,在朋友圈晒旅游照、美食照的朋友,就像一个班里贪玩又企图拉别人下水的同学,作为老师,即使不能做到一个都不能少,至少也要限制贪玩的同学自个儿玩去,别影响其他同学。有人说,无论是学习还是科研,最大的障碍往往并不是学习或科研太难,而是人太容易受环境影响。这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