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姚期智由中科院外籍院士转为院士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2-27 10:07:03   阅读量:0

杨振宁、姚期智由中科院外籍院士转为院士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宣布,按照《中国科学院章程》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和姚期智由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和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姚期智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研究,奠定现代密码学基础,在基于复杂性的密码学和安全形式化方法方面有根本性贡献。2000年获得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高奖图灵奖。

“快舟十一号”预计今年首飞

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四院研发的“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二级发动机地面点火试验取得圆满成功,预计将于今年首飞。据了解,此次试验发动机工作正常,试车后结构完整,性能实测值与预示值一致,同时成功验证了多项关键技术。这也是该火箭研制的重要节点任务。“快舟十一号”火箭是在商业航天模式下研制的航天型号产品。其发动机直径2.2米,是国内直径最大的碳纤维复合壳体发动机,具有高压强、高性能等特点。

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出炉

肥胖是否会遗传?电子开关能否小到分子级别?水的核量子效应是怎样的?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和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联合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结果,为上述科学难题一一给出了答案。这10项由两院院士和“973”计划顾问组等专家,从去年278项基础研究进展中投票选出的成果,可以让我们一览过去一年中国基础研究发展的面貌和趋势。

中国瞄上太空“流浪者” 或将发现生命起源奥秘

中国计划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同时将目光投向游荡在太空里的“流浪者”。科学家近日透露,中国正筹划在火星探测计划后,去探测小行星。中国深空探测科学目标论证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季江徽说,专家组论证了中国未来20年深空探测的主要科学目标,目前基本确定紧随火星探测计划的是小行星探测,之后是木星及木卫系统。

首颗碳卫星成功获取首组观测数据

中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已成功获取首批观测数据。碳卫星于2016年12月22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经过平台测试、载荷加热排污等一系列工作后,有效载荷于1月12日成功开机,13日转入在轨观测任务模式并获取首批观测数据,其中包括碳卫星高光谱二氧化碳监测仪获取、经过地面处理生成的碳卫星第一组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吸收光谱图。这也是我国从太空获取的第一组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吸收高分辨率光谱图。

科学家给泡沫“编程” 可用于纳米印刷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发明了一种新技术:通过操控泡沫的“演化”方式,实现了以阵列化气泡为模板“印刷”功能材料,进而制备纳米尺度的高精度图案等功能。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宋延林课题组科研人员近年来在纳米材料印刷及图案化领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们在固体表面打印和构造精确可控的三维微米结构,突破传统印刷技术的精度极限,实现了微纳米尺度精细图案的印刷及纳米功能材料的可控组装,并发展了在印刷电子及可穿戴器件领域的应用。

北斗系统助巡地下燃气管线

北京市1.8万余公里天然气管线已采用北斗系统进行巡检,计划2020年利用北斗系统替代GPS定位系统确保首都燃气安全。燃气集团采用的“北斗+GPS”混合定位方式实现高精度的定位,除手持终端系统之外,燃气集团所有抢险工程车已安装北斗系统,一旦接到报警即可到达事故地点进行抢修。

首款警察机器人投入使用

全国第一款“警察机器人”正式投入使用。这款警察机器人可以全天候自主巡逻监控,利用视觉系统不借助任何人力控制进行自主行走,自主移动抓取人物脸部信息,进行面部识别,能有效协助民警抓捕逃犯。此外,还可与旅客互动解答疑问,并对环境温度进行探测,提前发现火灾等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