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55度水杯不是谎言但也不是暖男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1-07 10:48:08   阅读量:0

 真相在此  

  当开水被灌入“55度水杯”的时候,由于不锈钢内胆是热的良导体,水的热量迅速被夹层中填充的蓄热层储存起来;待到下一次倒入冷水,这部分储存的热就会随即释放,对冷水进行一定程度的加热。

  要实现这种“急冷急热”的效果,蓄热材料几乎要与杯中水的分量相当,因而大幅削弱了水杯原本应该具有的盛装水的功能。

  如果您看到有人在出售号称可以连续降温热水或加热冷水的“55度水杯”,那么我们建议您还是绕道而行。因为没有外界能源的输入,加热或制冷并不能凭空进行。

 55度水杯:不是谎言,但也不是“暖男”  

文/记者 马之恒

  大约从入冬开始,一种名为“55度水杯”的“高科技产品”,就开始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广为流传。按照网络上的介绍,只要往这种水杯中倒满热水,再用力摇一摇,仅仅一两分钟之后,就可以得到55摄氏度的温水;但如果倒入凉水,也只需片刻就变成55摄氏度,让人享受“意外的温暖”。如此神奇的功效,都要拜杯中的某种“高科技材料”所赐。

  但这种“55度水杯”,果然蕴含着什么“划时代的科技”吗?其实,它不过是一些初中物理课上就传授的原理,经过巧妙商业包装和营销的产物。

  相信很多人在初中物理课上都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在一只大烧杯里装满水,烧杯里再放上一只装了水的试管,用酒精灯在下方加热。即使大烧杯里的水已经沸腾,试管里的水也总能保持“达到沸点却不沸腾”的效果。这就是说,想要让液态物质达到沸腾,或者让固态物质被熔化为液体,仅仅加热到沸点或熔点还不够,还需要持续的加热。

  这部分额外的热,被称为“相变热”,也就是导致物质在固、液、气这些不同状态之间转化的热能。在日常生活中,固体变为液体的“熔化热”,还有液体变为气体的“汽化热”,是比较常见的相变热。

  相变热往往意味着吸收或放出很大的热量。以生活中最常见的水为例,水的比热容是4.2千焦/千克·摄氏度,也就是说,将1千克(1公升)纯水每加热1摄氏度,需要4200焦耳的热量。但水的汽化热远比这个数量大得多,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00摄氏度的条件下,水的汽化热是2256.7千焦/千克。这些热量,相当于将同样质量的水由0摄氏度加热到100摄氏度所需热量的5倍还多!

  相变热的特点,使人们想到可以利用它实现热能的储存与释放。生活中最常见的做法,便是没有空调的家庭,夏天时会在屋子里放一大块冰来降温。近年来,一种名为“三水合醋酸钠”的醋酸盐,得到了工业领域的关注。它足够廉价,在阿里巴巴网站上的批发价每吨只有1500~2000元。而且,它具有一系列优良的特性:大约58摄氏度熔化,熔化热约240千焦/千克(有些文献甚至记载为264千焦/千克),而且比热容为3.22千焦/千克·摄氏度,也并不算低。因此,三水合醋酸钠被广泛应用于“暖手宝”一类的装置里;实现“55度水杯”变温效果的“高科技材料”,其实也主要是它。

  但三水合醋酸钠也有缺点,最主要的是容易“过冷”,也就是如果加热熔化后静置,甚至能在降温到2摄氏度的时候都不凝结为固体,或者说不会再释放出储存的热量。为了解决这一缺点,工业上一般会在三水合醋酸钠里加入成核剂。根据一些化工论坛里的分析,“55度水杯”填充在外壳与内胆之间的物质,可能是92%的三水合醋酸钠(蓄热剂),5%的十二水合磷酸一氢钠(成核剂),还有3%的明胶(增稠剂)组成的混合物。十二水合磷酸一氢钠在35.1摄氏度时熔化,并失去部分结晶水成为七水合磷酸一氢钠,也发挥着一小部分储热和将水降温的功能。

  当开水被灌入“55度水杯”的时候,由于不锈钢内胆是热的良导体,水的热量迅速被夹层中填充的蓄热层储存起来;待到下一次倒入冷水,这部分储存的热就会随即释放,对冷水进行一定程度的加热。由于这两个过程都不涉及水的相变,因此将一满杯280毫升开水降温到55摄氏度,需要吸收52.92千焦的热量。根据三水合醋酸钠的熔化热和比热容数据,并考虑水杯厂商在用料上留有余地的因素做粗略估算,那么每一只水杯使用的蓄热材料大约在200克或略少一些,成本可能都不到一块钱。

  不过,实现这种“急冷急热”的效果,其代价还是相当惊人的。蓄热材料几乎与杯中水的分量相当,因而大幅削弱了水杯原本应该具有的盛装水的功能。以一只高221毫米,直径76.2毫米,或者说大体和标准的矿泉水瓶相当的水杯,却只盛装分量不及一听可乐的水,确实让人有些无语。更何况,这种水杯必须第一次倒入热水,第二次倒入冷水,而后热冷反复交替,其实用性就更差了。所以说,“55度水杯”本身并非谎言,但也不如商家所说的那么“温馨”和“高大上”。

  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您看到有人在出售号称可以连续降温热水或加热冷水的“55度水杯”,那么我们建议您还是绕道而行。没有外界能源的输入,加热或制冷并不能凭空进行。类似于“连续加热(降温)”这样的说法,只是早已被证伪的“永动机”的一个现代版本罢了。■

  (本文由《科技生活》周刊采编制作,编辑孙燕燕。版权作品,转载须得到授权。合作联系微信:掌上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