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导致北京冬季强霾事件更频繁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3-27 14:05:27   阅读量:0

《自然·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导致北京冬季强霾事件更频繁

虽然一般认为污染排放是导致雾霾的罪魁祸首,但天气因素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布的研究发现,全球变暖导致了北京重度雾霾天气发生频率增加。当北京冬季发生雾霾天气时,地表北风和对流层中层的西北风减弱、并伴随着低层大气结构稳定性的增加,这导致天气条件非常不利于雾霾迅速扩散,使其累积并进一步发展成重度雾霾。研究者发现,相较于1948~1981年,1982~2015年阶段北京有利于强霾事件形成的天气条件增加了10%。如果未来全球不能大幅减排温室气体,预计到21世纪末,类似2013年1月的强霾事件(单次持续4~6天、PM2.5平均浓度超过500微克/立方米)发生频率可能会增加50%、持续时间增加80%。

《自然》

海水高温引发大堡礁白化

澳大利亚科学家终于证实,高温正是造成大堡礁大规模白化事件的主要原因。受厄尔尼诺事件的高温影响,90%以上的大堡礁珊瑚于2016年发生了白化。为进一步了解气候变化对珊瑚礁的影响,研究人员评估了1998、2002和2016年发生的三次重大白化事件。通过分析单个珊瑚礁,他们发现白化事件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并主要受海水温度模式驱动。未白化的珊瑚礁一般位于大堡礁南端,那里的海水温度整体更低。研究者还发现,大堡礁已不太可能从2016年发生的严重白化事件中完全恢复,而当地对沿礁渔业和水质的管理措施很难帮助珊瑚礁对抗极端高温。随着海水温度持续上升,未来还有可能发生进一步的白化事件,导致珊瑚礁系统彻底陷入不可恢复的境地。研究者因此呼吁采取全球性行动遏制气候变暖。

《柳叶刀》

南美土著人拥有最健康心脏
 

玻利维亚亚马逊地区的原始部落提斯曼人拥有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健康的心血管系统,冠状动脉硬化的概率仅为美国人的五分之一。美国新泽西州大学的科学家估计,提斯曼部落80岁老人的心血管年龄相当于55岁左右的美国人。研究者走访了85个提斯曼村庄,对705名年龄40~94岁的村民进行了CT扫描。他们发现,85%的提斯曼人没有心脏病风险,而在7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中,65%的人几乎没有心脏病风险,有中度或高风险的人仅占8%。作为比较,一份对6814名45~84岁美国人的研究显示,没有心脏病风险的人仅占14%,而50%的人有中度或高风险。提斯曼人的生活方式暗示着,包含低饱和脂肪和富含纤维的膳食、不吸烟、充足的户外活动可以帮助防止心脏动脉硬化的发生。

《公共图书馆·生物学》

16亿年化石揭示真核生物起源

关于多细胞生物何时起源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在印度中部的一块沉积岩上发现了距今16亿年的复杂“肉质”生物群体化石。基于对这些化石进行的X射线成像分析,研究者发现化石内部有些复杂且保存完好的结构,包括像植物一样的细胞壁,以及称为“隔膜”的内部分割结构。研究人员认为,隔膜的存在表明,这些化石可能来自地球上最古老的红藻,因此它们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真核生物标本。如果验证属实,地球上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和植物的起源时间就会向前推进几亿年。本研究还表明,以真核生物(真菌、植物和动物)形态存在的高级生命在地球上存在的历史可能比我们原来的认识更加悠久。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干细胞疗法出现致盲病例

2014年,日本理化研究所科学家高桥雅代带领团队,利用黄斑变性患者的皮肤细胞获得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之后利用这些干细胞分化形成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通过手术移植到患者的右侧眼睛中。结合辅助性的药物治疗与悉心照料,患者的右眼中出现大量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使老年性黄斑变性疾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该研究首次表明iPSC的临床应用是相对安全的。2015年,三名老年妇女因患有黄斑部病变,在佛罗里达州接受未经证实的干细胞治疗后导致并发症,发生视网膜剥离和出血,最后完全丧失视力。研究者认为,在未进行严格的临床试验、安全性与有效性均不明朗的情况下,将干细胞疗法贸然应用在患者身上,引起了可怕的后果。未来研究人员应本着造福人类、小心谨慎、科学负责的态度,在相关法律法规与严格监管的约束下,进一步试验和提升干细胞治疗技术。

《分子细胞》

“玻璃盾”保护水熊虫

缓步动物水熊虫是地球上生命力最强的生物,它甚至可以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条件下在外太空生存。水熊虫身体表层覆盖着一层水膜,能避免身体干燥,同时水膜中的氧气可供呼吸。但当这层水膜被蒸发后,它的超级耐旱能力便派上了用场——它们能够在干旱的环境中脱水但继续存活,数年甚至数十年后重新“泡发”水化。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者找到了这种缓步类动物这种“超能力”背后的机制:在整个“脱水—水化”的过程中,水熊虫会丧失体内细胞中几乎所有的水分。在这个过程中,它们排出一种独特的“无定形蛋白质”,并在细胞内形成一种玻璃样的物质。这些材料或能包裹和保护重要分子,直到干旱期结束。研究者表示,人类有望借助这种保护蛋白提高作物的耐旱性,或者用于保存疫苗(使其不需要冷冻或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