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火星也“整容”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3-23 14:55:00   阅读量:0

  原来火星也“整容”

  30亿年前,当地球上生命正在崛起的时候,与我们临近的行星表面却在经历一场巨变:火星的外层在数百万年中旋转了20~25度(其自转轴没有移动)。科学家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是位于火星北纬20度的塔尔西斯火山,剧烈的火山喷发形成了直径超过5000公里、厚12公里、总质量约100亿亿吨的火山高原。巨大的压力造成了火星外层(包括其地壳与地幔)的旋转,让它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这副模样。

  这一发现解释了三个问题:为什么火星上的河流会出现在现在的位置? 为什么火星的地下水冰远离两极?为什么今天的塔尔西斯火山(太阳系已知的最大火山)在火星赤道上?□编译/丁林

  人心不再难测:大脑连接揭示隐藏动机

  心理学家一直苦于无法直接检测人们的动机。传统心理学家只能通过问询或观察行为的方式判断受试者深藏的内心活动,但许多较为隐私的动机人们会加以隐瞒,一些动机甚至深藏于受试者的潜意识中,连受试者本人都难以察觉。即便是同样的无私行为,不同的人是发自真心还是另有所图也难以准确判断。

  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大脑神经网络的连接模式分辨“真心”。一些受试者被置于fMRI扫描仪中,并作出基于同情心或报恩心理的行为决定。由于不同动机受试者被激活的脑区相同,他们的动机无法用fMRI判断。但加上了“动态因果模型”分析之后,研究者发现二者活跃脑区间的互动模式显著不同——到了能够精确区分受试者心态的程度。□编译/丁林

  类SARS新型病毒随时可能爆发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科学家最近在中国马蹄蝙蝠的体内发现了一种类SARS新型冠状病毒 WIV1-CoV。研究者重构了一些毒株并用离体培养的人细胞和小鼠进行感染测验,发现它们能在人呼吸道组织中高效自我复制,还能直接结合SARS病毒在人体内所结合的同一个受体。因此,尽管尚未感染人类,该病毒已经具备大规模传播的基础。

  研究者同时发现:用于治疗SARS的抗体药物对WIV1也有效,但其产量过低;已有的SARS疫苗在序列上与WIV1略有差别,因此无法抵御WIV1。此外,研究者预计该病毒感染并适应了人体环境之后,将产生与SARS类似的急性呼吸道症状。□编译/丁林

  科学家揭示眼细胞判断物体移动的原理

  在一项最新的小鼠实验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发现NMDA受体(已知与学习和记忆相关的蛋白)能够帮助大脑和眼睛判断物体运动的方向。

  研究者用光照射从小鼠眼球摘下的视网膜,神经电流的记录显示:当光线从左向右移动时会引发一些“方向选择视网膜神经节细胞(DSGC)”发送神经冲动,光线反方向移动时则会引发另一些DSGC的反应。这些DSGC临近细胞的突触部分所释放的化学信号决定了它们是否兴奋,而控制突触细胞膜通透性的正是NMDA受体。这一生理过程将帮助神经细胞区分环境中的重要信息和无关噪声,但它是否还参与其他视觉神经活动,有待进一步探索。□编译/丁林

  超敏感快速病毒检测技术问世

  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最近研发了一种基于“上转频荧光共振能量转移(LRET)”原理的全新病毒快速检测技术。实际的检验体系采用了“上转频荧光纳米颗粒(UCNP)”与“纳米金颗粒(AuNP)”两种纳米颗粒,它们分别交联了探针DNA片段和病毒样本寡聚DNA片段。由于探针与病毒DNA的互补作用这两种纳米粒子将互相吸引。在近红外激光的照射下,UCNP被激发出的绿色荧光会立即被临近的AuNP吸收。因此病毒的浓度可通过绿光的衰减精确判断。

  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新技术不仅省去了昂贵仪器与复杂检测流程的培训成本,更将病毒检测的周期从原本的1~3天显著降低到2~3小时,比传统临床检测方案快了十倍以上。同时每份样品检测的成本只有20港元,比传统方法低了80%。□编译/丁林

  无嘴水螅如何进食?

  Hydra vulgaris是一种小型淡水无骨水螅生物,体长不足1.3厘米。它看上去并不独特,4~12根触须在水中舞动,等待着美味的小虾束手就擒。不过,这种水螅并没有嘴—除了它们需要进食的时候。

  这听起来有点儿像恐怖电影中的情节,但对于拥有快速自愈能力的水螅而言则是小菜一碟。如果你将这种水螅切成两半,它将利用“变形再生”的能力形成两只较小的水螅并生存下来。最近,生物学家首次发现水螅还会将这种再生能力运用于独特的进食方式上:它们在每次需要张嘴进食时,会首先撕裂自己的皮肤,吞下食物后又快速重生撕裂的皮肤组织。□编译/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