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哪些地区寨卡风险更高?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5-27 14:39:24   阅读量:0

  蚊子传播“小头症”病毒,我国哪些地区寨卡风险更高?

  寨卡的主要传播者之一,埃及伊蚊主要集中在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我国的埃及伊蚊分布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长江以北和华东地区的数量并不多。

  5月15日,市卫计委通报,北京市报告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与此同时,广东也报告了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例,这是广东的第12个病例。寨卡病毒虽非首次爆发流行,但这次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让人着实感到病毒沉重的脚步正向我们走来。尤其让人担心的是,寨卡病毒通过蚊虫传播,蚊子飞来飞去,且总在你不留意或睡觉时“偷袭”你,让人防不胜防!更严重的是,寨卡病毒还被中国科学家团队首次证实了直接导致小头畸形。

  那么,蚊子究竟是如何传播寨卡病毒的?让我们来和你好好聊聊……

  广东地区出现流行的风险最高

  此次北京出现寨卡病毒病例患者为29岁,中国籍女性,为烟台市某公司职员。患者于2016年4月前往委内瑞拉,当地时间5月11日出现发热、伴有少量皮疹。对此,卫计委最开始的报告中是这样说的:“此前,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对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带来的传播风险进行了评估。专家们认为,寨卡病毒病属于蚊媒传播疾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感染。北京市监测无埃及伊蚊,因此,输入性病例引发传播并进一步扩散的风险较低。”

  寨卡的主要传播者之一,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主要集中在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我国的埃及伊蚊分布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长江以北和华东地区的数量并不多。

  然而寨卡病毒传播还有另外一种非常有嫌疑的帮凶,就是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亚洲虎蚊,这在北京并不罕见。

  那么在我国这两种蚊子的分布是怎样的呢?相比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在我国的分布更为广泛,除了西北、西南和部分东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较多的白纹伊蚊存在。

  对此,北京疾控中心公布的详细说明中说明:“北京市疾控中心于2016年5月15日对地坛医院周边紧急开展了蚊媒应急监测,监测结果显示白纹伊蚊成蚊及蚊幼虫密度均为0。”

  根据北京疾控中心的数据,北京地区的蚊子中约4.8%是白纹伊蚊,是第二大蚊子种类(第一位是淡色库蚊,占94.8%),5-10月都是白纹伊蚊在北京出没的时间,其中7-8月为高峰。

  我们可以了解,这次北京出现的输入性寨卡病毒病例,并不会引起国内寨卡病毒的流行,因此帝都居民们不需要恐慌。但越来越多的输入性病例出现,加上随着夏季来临,作为寨卡传播媒介的蚊子逐渐增多,寨卡病毒的传播风险的确正在增加。

  而对于我国来说,入境人流量高和两种伊蚊数量多,是提高寨卡病毒流行风险的两大因素,综合来看,入夏之后,东部地区,尤其是广东地区出现流行的风险是最高的。这需要当地疾控部门更加注意,加强出入境检疫以及防治蚊虫。

  确认!寨卡病毒感染直接导致小头畸形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时间2016年5月11日12:00,《Cell Stem Cell》网络版发表了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许执恒团队与军事科学院秦成峰团队合作的工作:寨卡病毒在小鼠体内感染神经前体细胞并导致小颅畸形。

  2016年4月,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首次声称很可能是寨卡病毒(ZIKV)感染导致小头畸形和其他的出生缺陷。

  目前,国际卫生组织(WHO)已经将寨卡病毒感染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之前比较温和的病情相比,2015-2016美洲疫情爆发特别值得人们警惕,当寨卡病毒在巴西爆发的同时,突然出现了大规模患有小头畸形的婴儿出生。从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巴西有6000多名婴儿被诊断患有小头畸形,和往年相比高出了20倍,而这些婴儿的母亲大多感染了寨卡病毒。

  鉴于该病毒在全球流行的严重性, 以及奥运会即将在巴西举行,国际卫生组织(WHO)宣布寨卡病毒感染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寨卡病毒会在怀孕早期阶段侵入机体

  小头畸形是一种罕见疾病,婴儿在子宫或者婴儿期大脑发育异常,从而导致头部明显变小。患有小头畸形症的婴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大脑发育明显异常,智力发育显著迟缓,有的患儿会出现癫痫、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及行为异常。

  医学家解释,小头症可能由一系列环境和遗传因素造成,比如唐氏综合征;接触药物、酒精,以及子宫内存在其他毒素,或怀孕期间出现风疹感染等。

  倾向于孕妇感染寨卡病毒会导致小头症的医学专家认为,寨卡病毒会在孕妇怀孕早期阶段侵入机体,穿透胎盘这个天然的保护层,并在羊水中集中,然后破坏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致使胎儿大脑畸形。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单股正链RNA病毒,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虫媒病毒,与登革热病毒、日本脑炎病毒及西尼罗病毒同属。

  据相关报道,目前,寨卡病毒(ZIKV)已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并且疫情不断发展,有蔓延全球之势。

  秦成峰团队在国内首先成功地从感染病人体内分离出一株寨卡病毒亚洲株系。许执恒团队利用小白鼠建立感染模型,将病毒注射入胎鼠的侧脑室后,检测到病毒在小鼠脑内可以大量复制增殖、病毒感染神经干细胞后会阻碍其正常增殖、分化,并引起神经凋亡。

  在胎儿的大脑发育过程中,神经干细胞正常的增殖、分化、迁移,对大脑的构建至关重要。经过五天的感染,感染病毒的小鼠的表现出脑腔扩大,皮层变薄,整个鼠脑变小。

  许执恒团队不但成功建立了寨卡病毒体内感染模型,而且通过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他们发现大量与免疫、小头畸形、寨卡病毒的潜在受体及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出现明显异常。这为进一步研究“寨卡病毒导致小颅畸形”的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寨卡病毒感染体内模型的建立,将会推动寨卡病毒治疗药物筛选的进程。

  危险!孕妇与备孕者请远离

  研究者提示,除了伊蚊叮咬是寨卡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也有输血、性接触导致病毒感染的报道。寨卡病毒的感染者中,只有约20%的人会表现轻微症状。典型的症状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热、斑丘疹、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结膜炎,其他症状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及无力,症状与登革热相似。另外少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黏膜溃疡和皮肤瘙痒。症状通常较温和,持续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

  而孕妇或者计划怀孕的女性最好避免前往寨卡病毒仍在传播的国家和地区。另外,越来越多报道发现寨卡病毒可通过性接触进行传播,因此准备怀孕的家庭,夫妻双方都尽量不要前往寨卡病毒仍在传播的国家和地区。

  也许有人说,“我不出国,不就安全了吗?”也不尽然,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报告,截至2016年3月10日,内地发现12例病毒携带者,均为境外旅行感染,而病毒学家则表示,海南和台湾有快速传播寨卡病毒本地流行病例的较大风险,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地方都有埃及伊蚊出没。

  现在,我国科学家的研究不仅提供了第一种研究寨卡病毒导致小头畸形的动物模型,还为进一步研究寨卡病毒的致病机制和相关治疗打下了良好基础,将有力推动寨卡病毒的防控。■

  (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普博览、一小时爸爸微信公众号、北京青年报)。


  TIPS

  寨卡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寨卡病毒最开始以野生灵长类动物和栖息在树上的蚊子为宿主。最早于1947年偶然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中被发现,因此得名寨卡病毒。随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人群中分离出该病毒;1968年在尼日利亚发现有人感染发病,并逐渐扩散到东南亚、西太平洋岛国等地区。

  寨卡病毒最早一次暴发流行是2007年,发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的雅铺岛,发病185例。更大的一次流行是2013-2014年,发生在大洋洲的法属波利尼西亚,感染了约3.2万人。

  2015年5月,巴西发现首例本地感染病例,其后疫情持续发酵,在中南美洲迅速蔓延,直到发生大规模疫情。今年1月,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宣称,寨卡病毒正“爆炸性扩散”!截至目前,寨卡病毒已在美洲、西太平洋、非洲及亚洲约32个国家和地区被发现。

  好在,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寨卡病毒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然而,不太乐观的是,有科学家近日发现,这种病毒的传播媒介可能已扩散至普通蚊子!这意味着寨卡病毒扩散全球的风险大大增加。另外,科学家发现,寨卡病毒有可能通过母婴传播,也不排除会通过性传播和血液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