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长:面对霸凌,干预的艺术

来源:    发布日期:2016-12-28 10:40:00   阅读量:0

记者/刘汝佳 陈振宇(三级心理咨询师)

在一个非正式团体中,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遭受过霸凌事件,或是受害者或是目击者,要创设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必须动员社会各阶层包括受害者自己都参与。

学校:最核心的干预环节

▲对学校的欺凌来说,学校的态度很重要

学校是被霸凌者拥有的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如果有支持性的学校环境,能在受害者被霸凌后让他倾吐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或者给受害者提供建议与支持,有必要的及时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并且定期评估受害者的心理状态,可以减轻被霸凌带来的负面效应。

马来西亚的研究者在2016年发布了一个新的关于校园霸凌的研究数据,他们认为,学校在整个校园霸凌事件中可以被视为是中立方。相较于情绪激动的家长们,学校老师能更准确地反映霸凌事件的严重程度。同样,作为中立方,老师甚至是校长都应该充分重视霸凌行为,因为来自学校的忽视和包庇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一件事的主观判断,类似于自我认同感,一般来说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也会让学生对学校失去安全感。

此外,研究显示,在校园霸凌事件中,有60.05%的学校负责人并未注意到事态发生的严峻性,校方的忽视与后续发生的被霸凌惨案有直接的关系。在处理校园霸凌事件时,学校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变化,跟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不姑息纵容也不夸大其词。因为严重的霸凌行为是一点点积累而来的,如果校方能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及时正确引导,对于欺负别人和受欺负的人而言都是最大的保护。

反校园欺凌实践和培训的“减低校园欺凌”公益项目负责人沈旭表示,目前较能有效改善校园欺凌的方式,是改善师生关系。师生间如能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会让学生能够安心、愉悦地在校园中生活学习,也能提供良好的人际相处示范模板。

此外,训练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在学校的安全感,提高老师应对和解决校园霸凌行为的意识和能力也十分必要。比如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让老师了解校园霸凌行为有关的知识,并掌握一些具体干预策略———头脑风暴法、自信心训练、角色扮演技术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心理课堂、利用心理测试定期监测孩子的心理发展等等。

在教学中告诉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也可以减少学生施霸的行为。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赞美提升学生的信心和责任感,使他们避免利用霸凌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关注。

学校还应该向家长介绍有关校园霸凌行为的状况,使家长了解霸凌行为可能对孩子造成的危害,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和联系,向家长提供建议以帮助其正确对待卷入霸凌行为的孩子们,从而对校园霸凌行为产生积极的调控作用。

沈旭建议,每一所学校都应倡导“无欺凌”的校园文化,明确告知学生学校建立了“校园欺凌报告制度”。教师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对当事的任何一方都不该用贴标签的方式指责批评,而是要调查事实,告知所有学生“校园欺凌行为不被允许”的严肃态度。教师不能隐瞒、逃避处理这类事件,更不能因某些利益驱使,袒护其中一方,否则会对被欺凌者造成二次伤害,也会让欺凌者滋长错误的价值观。

同时,沈旭表示,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对校园欺凌建立了一整套的“干预系统”。在校园里有社工、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干预;在社区里,有社工进行家访和调查,了解欺凌事件中,当事孩童背后的家庭或社会成因,并评估是否引入其他救济机制。

父母:积极预防与教导,效果远好于补救

对于家长来说,积极预防、及时发现校园欺凌行为尤其重要。当发现孩子身上存在某些被霸凌的信号时,建立和孩子之间的信任感,让孩子战胜恐惧,说出受到欺凌事件是首要任务。由于孩子之间的关系和成人之间迥异,孩子在向成人求助时往往会显得犹豫不决,家长可以先讲述一些自己或周围相似的经历,表达自己对于孩子之间关系特点的了解。告诉孩子自己有能力帮助他。在掌握事件的前因后果之后,家长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不要指责被霸凌孩子“胆小”

由于在受到欺凌时,孩子往往受到恐吓,通常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而这样的负面情绪不及时处理,可能对他今后建立健全的人格有影响。所以在孩子叙述欺凌事件时,家长的情绪反应一定要适度控制,不应该表现过于情绪化,这样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但也不可以过度淡化事件,不要只简单地安慰孩子“这没什么”“这会让你更坚强”,更绝不能指责被害的一方“胆小”,正确的做法是应该让孩子正视到欺凌的事实,告诉孩子他有权利保护自己,激发孩子主动为自己争取权益的能力。

如果孩子的负面情绪过于激烈,甚至出现了像“中关村二小事件”当事人那样的“应激性反应”时,应该主动向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心理医生求助。

千万不要教导孩子报复

在平时,家长就要告诉孩子如何躲避欺凌行为。比如不要和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在上学、放学或者进入某些狭小封闭场所(如厕所)的时候要尽量结伴而行,多观察周围情况等等。当遇到欺凌行为时,可以采取多种灵活应对的方法,以保证人身安全为第一位。比如可以通过警示性语言击退对方,但注意切勿激怒对方。如果在施害者相距较远、场地空旷、行人较多的场合,可以尝试边呼救边逃跑。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建立如下观念:遇到欺凌行为时,不管暴力程度如何,一定要及时告诉家长。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千万不要教导孩子进行报复,因为这不仅可能会招致更严重的欺凌行为,更有可能培养孩子“以暴制暴”的不良心态。

给施暴孩子一些非暴力惩罚

如果欺凌行为发生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家长可以安排较年长的学生陪同,或直接接送孩子直到问题解决。如果孩子较为内向,不善交流,可以帮他安排兴趣相符的社团活动,让孩子多交朋友,建立广泛的友谊。也可以鼓励孩子多和同伴参与一些体育运动,增强体质的同时也可以增加自信。

当然,如果你的孩子是施暴的一方,也需要做一些相应的措施,比如让孩子明确“玩笑”和霸凌之间的界限,对于越界的行为要给予明确的禁止,同时可以给孩子一些非暴力但有效的惩罚。孩子平时所接触的环境也非常重要,如果孩子表现出明显的攻击倾向,应该尽量让孩子避免接触到有暴力、虐待行为的电视节目、卡通或者游戏;同时,家长也应该以身作则,不要让孩子处在暴力、攻击行为的环境中,因为孩子对于家长行为的模仿是与生俱来的。

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曾表示,处理校园欺凌行为要遵守一个原则:“以保护孩子为前提,教会孩子成长,教会他们怎么去面对生活,而不是让他们受到惩罚和伤害,让他们感到害怕,害怕并不能解决问题。”

受霸凌者:学会倾诉不要压抑情绪

有些受害者在经历过霸凌后,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他们拥有较强的控制感。控制感在于受害者相信自己有办法改变。一项2004年针对西班牙学生的研究表明,如果受害者相信他们能对霸凌者产生影响,或者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从霸凌者身边逃开,那么相对于那些对霸凌感到无助的学生,他所受的长期负面影响较小。

拥有应对压力的技能。这样的学生,在成年早期更不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即有一些自我减压的办法,兴趣爱好,合理的情绪宣泄等等。

学会倾诉。受害者不能压抑自己的情绪,适当倾诉自己的压力不仅可以释放自己,还可以通过外界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倾诉对象可以是自己的朋友、家人,也可以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大家都知晓,讲的是韩信被一群恶少当众羞辱,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受辱的故事;还有岳云鹏曾公开爆料自己15岁当服务员时经常被人羞辱的过往,但最终都因为他们能正确面对自己受到的耻辱,获得了成功。

另外,尹文刚建议,孩子应多提高身体素质,这样霸凌者就很难在自己身上找到优势,避免了施霸的机会。

当然,如果孩子太小无法自己直面,家长可以诱导孩子强大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