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十大网络科学传播事件背后的故事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1-05 15:25:38   阅读量:0

颁奖典礼现场

  在“五维空间”奖颁奖典礼现场,五位嘉宾对相关事件进行了评述,他们有的是事件的发起人、有的是亲历者,跟到场嘉宾分享了网络科学传播的意义。

谣言止于智者

北京科技记协会长黄天祥:

  ▲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理事黄天祥讲述“科学流言榜策划经过”

  北京市是全国的网络、网站注册最多的城市,所以北京市网管办的网络舆情的监控工作是最累的,这里的故事太多了。他们去年就成立了北京网络辟谣平台,这是中国的第一家,现在全国有好几个省都有了。作为市科协领导下的北京市科技记者编辑协会,我们觉得,在这个时候应该做一点什么。

  我们首先开了几个座谈会,探讨如何在移动端进行科学传播。当时,正是微信的影响力逐渐超越微博的时候。微信,虽然只代表网络的一部分,但是它在亲朋之间的强联系交流十分重要,而很多人的朋友圈充斥着各种流言。 

  这时,很多人变得不理智了。因为传播流言的是亲朋好友,所以放松了警惕。这时我们意识到,及时辟谣的重要性。于是,从今年1月1日开始,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我们协会创立了“每月‘科学’流言榜”。

  “流言榜”一经刊登,宣传效果比想象中的要好得多,影响要大得多,不仅是北京市的市属媒体,包括全国的媒体,远到深圳、哈尔滨、福州、沈阳……并且像《工人日报》《北京日报》这些大报每月都会转发。这说明大家已经认识到网络流言,尤其打着科学旗号的流言确实是害人不浅,而且受众很多,大家普遍关心。所以我们每月“流言榜”一直很健康地、顺利地运作到今年12月份,明年我们就要把12月份的流言榜发布。而且,我们计划推出“2014科学十大流言”,将120多条我们曾经批驳的流言再精选,作为年度发布,这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赛先生”,影响新一代

赛先生”编辑部主任李晓明:

  ▲“赛先生”编辑部主任李晓明介绍科学家为何要做微信传播

  “赛先生”的读者定位是有影响力的人,但更重要的是影响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因为它是移动端的新媒体,这是年轻人非常乐于接受的形态。我们的用户是锁定科研界、学术界、科技企业界的主流人群,它的发展愿景是在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改进科学传播的水平和效果,推动改进中国的科学文化,推动中国科技体制的改革,为科技决策提供咨询,发展独立的科研评估体系。

  我们的内容特征总结的有三句:解读最新的国际科学进展;为社会公众提供判断,促进科学共同体交流;报道方式高端、前沿、权威、生动。“赛先生”的团队,除了三位科学家,还有海内外知名的博士,他们都是一些志愿者,我们用了这样一个平台,把有志于做科学传播的人联合起来,为我们提供内容,提供前沿资讯,调查报道、人物报道,还有独到见解。我们的目标是做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新媒体,推动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中国的科技发展。

  从 7月21日到12月25日,我们的数据是76928个订阅用户,228万的阅读量。平均每篇文章的阅读量大概14600,转发量12万。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初步显现出来的新媒体影响力,实际上在今年诺奖颁发的时候,很多原来做科学传播的媒体同行就是从“赛先生”作为新闻的源头,进行相关报道的。这可以看出,在一些原创内容方面,我们的影响力应该是能够得到充分体现的。

  而对于原创内容来说,例如雾霾是民生领域关注非常密切的一个话题,“赛先生”做的一些原创内容非常受欢迎,并且阅读量也非常高。在社会热点事件上,我们为公众提供了专业判断,起到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在转基因的话题上,我们也一直持续地跟进,饶毅等人的文章阅读量达到98000多,在整个“赛先生”的文章中排第二。有很多与我们合作的媒体都在转发我们的文章,转发的阅读人数也很高。

玉兔,爱与科学的化身

新华社记者姬少亭:

  ▲ 新华社记者姬少亭分享“月球车玉兔”的“人格”塑造。

  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星际穿越的故事。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距离我们38万公里的星球上,有一个非常小的生命,这个生命总让我联想起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小王子。大家可以听到这样一段对话,小王子说:“没有什么关系,我那里很小很小”,而且他略带感伤地说,“一直向前走也不会走多远。”

  1月25日,“玉兔”的微博发了一个消息说,“我坏掉了”,这条微博获得非常大的关注,所有人的关切从四面八方涌来,嫦娥3号的相关情况也因此获得更多的关注。虽然微博所传递出来的是悲伤,但是由于我们团队的努力,影响了公众对航天的看法。从那一刻开始,“玉兔”和“嫦娥”赢得了非常多的爱。在此之后,网友发布了非常多的消息,给“玉兔”画画,给它做诗,给它讲故事,还有很多网友在微信的后台跟它说话。

  大家对“玉兔”有一种爱,在这里面,我觉得最令我感动的是我在微信后台看到的一些话,有一些网友说,“都大半夜了,姐跟神经病一样,还跟你发私信”,还有人说“兔哥,我失恋了,我今天在这里看看你”。还有一个小孩在生病以后,对“玉兔”说:“你一定要勇敢地活下去,因为我也得病了,我这个病是绝症,我周围所有的人都很爱我,你在地球上有那么多人爱你,所以你要勇敢地撑下去。”

  所有这些都鼓舞着我们,因此,我们也非常努力地一直向大家播报相关消息。但我觉得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围绕着爱展开的。

  当然,我们认为做这样的事情除了爱之外,还有非常专业的东西,我想跟大家说一下我们是怎么做“玉兔”的微博的。首先它要有人格,并不是上来讲科学知识就可以,这个人格不是高大上的英雄,而是有点奇怪,有点有意思、耐琢磨的人格。它会比较傲骄,是非常复杂的不完美的人格。我们采取1+N的写作模式,一位执笔者,但在他后面有很大的团队,包括新华社的记者,包括航天部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包括“玉兔”的师傅,还包括果壳的一些网友,这些网友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在这个强大科学团队的支撑下,我们保证我们的内容是有时效性的,像通讯社一样抢消息,跟央视、新华社抢消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发布新闻。这不仅赢得了大家的注意,也保证了准确性。

  此外,我们使用的语言并不仅仅是网络语言,还是非常萌的网络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和大家对接上,而在这样的语言背后,传递的是普世价值,是中文世界、英文世界都听得懂的谦逊主义,是对太空的探索,对太空美的认识。

  在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我觉得这个事件可能在中国航天报道中也是一个小小的点,但可能“玉兔”的一小步,也是我们在科普工作中努力的一大步。

网络直播探讨科学传播新业态

人民网记者马丽:

  ▲人民网记者马丽讲述“直播转基因”的关键传播点。

  一直以来转基因的话题都是充满争议性的。例如相关新闻中,传播比较广的是“转基因安全不是隔壁王大妈说了算。”这条新闻在我们的后台显示,两天的时间里大约有7万多的访问量,是所有转基因新闻里最高的。有75家媒体进行了转载,并且在业内人士的微博以及朋友圈里形成了刷屏的态势。

  这个标题相比传统媒体可能比较口语化一些,因为之前我们拿到了相关发言,报告里并没有这样的文字,但当参会领导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发现,这句话非常生动。于是立即把这句话摘到标题里。我感到,现在互联网的报道与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有很大不同。例如之前我们得了体制类的传统新闻奖的网络专题的一等奖的嫦娥二号,是因为我们做了音视频的网络连线。就是说在网络里第一次实现视频直播。而现在,这已经成为我们常用的手段。

中西医挑战赛,建立双方沟通方法

中央电视台记者王志安:

  ▲ 中央电视台记者王志安分析“脉诊验孕”挑战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有一年我父亲生病住院,我回家看他的时候发现他床头有一种治糖尿病的中药,降糖灵。于是我问父亲这药从哪买的,他说是别的大爷大妈推荐的,吃了以后效果特别好。我有点奇怪,中医降糖还没听说过,于是就用手机查了一下,结果发现是山东威海一个中医院自己生产的药,没有批号,并且,该药已经在网上曝光了,因为药里加了西药格列本脲片。

  我当时跟父亲讲,这药不能吃,因为格列本脲片降糖比较迅速,对老年人来讲是有风险的。但我发现,我说服不了父亲,我把在网上查到的信息给他看,他也不听。我连父亲都说服不了,这让我有很沉重的无力感。关于中西医的矛盾,在我看来其实通过简单的沟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有什么方式可以做一点贡献?当时我在想中西医的争议之所以难以取得建设性的结果,是因为双方难以找到沟通的方法,在我看来,双方谁说服谁可能没有找到一个共同认可的方法重要。

  而中医诊脉验孕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它是中医诊疗技术不多的具有客观性指标的方法。中医讲的虚、寒、热、燥,没有客观性指标,因此搞一个诊脉验热、验燥的活动很难,什么叫燥,什么叫湿,我们也不知道,但是怀孕的事是客观性的,因为你不能说怀没怀孕因人而异,一定会验证的,因为十个月以后答案一定会揭晓,这个客观性指标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客观性的方法去验证。接下来是制定方法。新药或者新的诊断方法进入临床有一整套方法,我们把这套方法当作一个临床新的诊疗技术,我们进行一个验证,计算大概需要多少样本数,可以达到系数是具有科学意义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还找到一些搞中医的人,让他们帮我们参考一下,选取妊娠的周期多长时间的孕妇参加这个实验比较合适。

  我觉得这个方案做出来的时候还是比较科学的,但我们担心没人报名,也担心有人对方案本身提出改变。所以我们加了一个条款,如果愿意认可这个条款就报名,报名就认可这个条款,否则这个条款你讨论来讨论去就没有结果。虽然最终没有符合资格的医生报名,但是这个结果本身也有一定的价值,它的价值就在于,这套方法本身我觉得有借鉴意义,当我们遇到了某一种不可调和的,具有重大争议的事件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方法进行一种双方的沟通和交流,我个人觉得这个方法可能本身就是结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