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到智能机器人

来源:    发布日期:2014-12-16 13:58:28   阅读量:0

(点击查看大图)


 

  看起来“高大上”的人工智能并非诞生于未来或今天。人类对于自身智慧探索由来已久,而将智慧与工具相结合也一直是我们的永恒课题。

  大脑再造

  大脑的功能很复杂,到现在科学家也无法将其研究透彻。根据波特曼分区系统,大脑可以分成52个脑区,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包括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记忆、作出决策、控制运动、产生语言等等。

  思考

  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它又可以细分为专家系统、机器学习、自动定理证明、博弈等等。

  运动

  控制肢体的运动。运动的做出需要前两部分的支持。只有基于信息获得和分析处理后的动作才是人工智能的一种。

  体感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加入了重力感应系统。能够感受到人手持机器的不同姿势。进而在屏幕上对显示内容进行自动调整。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所支持的多点触控技术,使得人类用手指触碰就可以完成操作。

  视觉

  目前,很多公司都开发了通过摄像头捕捉人体动作,进而让电脑和人产生互动游戏的系统。

  听觉

  基于语音识别的产品已经被大范围应用。例如谷歌的安卓系统就有自然语音识别系统并支持搜索等。

  PS:不过,仅有这些,并不能说机器就能完成人能做到的一切事情。它没有灵感、不会做梦。到目前为止,在模仿大脑工作的路上,人们走得还不远。

  味觉感受器

  与电子鼻类似,电子舌目前也只用于专业用途。例如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等。同样它的敏感度要超过人类的舌头。

  前庭觉感受器

  前庭觉掌管人的平衡感,帮助人们判断上下的方向。微型陀螺仪就足以让机器人保持平衡,已经应用于许多智能手机上。

  听觉感受器

  在听觉感受方面,毋庸置疑机器的灵敏度强得多。

  肌肉系统

  传统机器人的肌肉系统用点击驱动皮带,液压或者气压系统驱动关节。目前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仿生肌肉系统,用橡胶管和金属网罩制成。

  皮肤感受器

  通过痛觉感受器、触压感受器、温度感受器来模拟皮肤。但机器人实际上感受不到这些。

  视觉感受器

  人的眼睛能迅速自动对焦、感光宽容度比所有相机都大。像素在5亿到10亿之间,目前还没有任何相机与之相比。但是机器人的眼睛可以看到人眼看不到的光谱。

  嗅觉感受器

  电子鼻主要用于检测特定分子。目前没有同人类鼻子一样通用的电子鼻,但其灵敏度比人类鼻子高得多。

  动力系统

  人通过氧化反应将食物和空气转化成能量。机器人只需要发电设备和电力线路。目前应用最成熟的是锂电池。

  骨骼系统

  骨骼是可以活动的支架。任何强度足够的材料都可以做机器人的骨骼系统,好的选择是重量轻、不易磨损生锈的材料。例如,钛合金、铝合金、复合材料等。

  神经系统

  光线可以完成信号传递,速度比人的神经系统传导速度更快。

  人工智能的“时间简史”

  1.探索智慧:

  公元前330年左右,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给出了形式逻辑的一些基本规律。形式逻辑是一切推理活动的最基本的出发点。

  1620年,英国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培根系统地给出了归纳法,成为和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相辅相成的思维法则。

  2.智能符号化:

  1674年,德国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了关于数理逻辑的思想,把形式逻辑符号化,从而对人的思维进行运算和推理。

  1854年,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布尔初步实现了布莱尼茨的思维符号化和数学化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崭新的代数系统——布尔代数。

  3.计算机智能化:

  1950年,英国数学家图灵在提出了理想计算机的数字模型之后,提出了图灵试验,发表了《计算机与智能》的论文。

  1956年夏季,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首的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在一起聚会,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

  4.战胜人类:

  1997年, 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洛夫以2.5:3.5输给IBM公司研制的“深蓝”电脑。

  2011年,在美国的智力知识竞赛中,电脑“沃森”狂胜人类。

  5.敲响警钟:

  21世纪,并行计算成本降低、大数据蓬勃发展以及更先进的算法,使得人工智能井喷,成为各大厂商争抢的热点。同时,霍金、埃隆·马斯克等人表示了极大的担忧。

  6.未来:取代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