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高考状元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8-01 11:27:10   阅读量:0


  很多人认为,对于“高考状元”群体,现在社会上出现了明显的误读。由于很多人没有能够成为“社会状元”,于是“高分低能”被加到了“高考状元”群体的身上。但事实并不是如此,从整体而言,“高考状元”群体整体发展仍然远超非状元群体。

  状元群体整体依旧突出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学术专家蔡言厚教授特别指出,在中国校友会网调查到的1952-2013年中国各地区近3000名高考状元中,虽然大多数高考状元职业发展与社会期望存在较大差距,投身职场较少“出类拔萃”,多数没能成为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即“职场状元”,但是大多数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较好,职业收入和职业地位绝大部分都处于社会的白领或金领阶层,整体职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同期毕业的非高考状元毕业生。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以予以分析,只要将这些所有的状元职业收入加起来,再平均,然后在和社会整体状况对比,这个时候就会发现状元群体的整体收入要比社会一般群体高得多,也就是说从整体而言,高考状元的职业要好得多。

  我们不能因为绝大多数高考状元没有成为社会状元就忽视了他们。这也可以用另外的例子来说明,例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毕业生,有的人最后可能混得不好,有的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的收入也低,但是从整体而言,清华北大毕业生的整体收入依旧要高于一般的大学,这是不可忽视的事实。”

  91金融创始人、CEO许泽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他也是一位非“高考状元”优秀创业者,但他还是为广大“高考状元”说话,他认为从整体而言,高考状元的职场成就和社会贡献是不能忽视的。

  当前对于状元职业成功的评价也存在一些误读。《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成为专业领域“职场状元”频现;学界“状元”职业成就最高,但高考“状元”总体而言商业成就不突出,亿万富豪企业家也凤毛麟角。除此之外,少数“状元”进入国内外著名公司的管理层,成为中高级管理人员,却无人进入中国商界顶尖人才队列;在政界中,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相对普通,出现市长和局长级人物,但未出现省部级以上官员。因此总而言之,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中国高考“状元”职业发展远低于社会预期。

  但是以这样的职业成就对状元群体进行评价李欣贺认为,并不是只有成了大企业家、富豪、市长、局长等才能够叫做状元的成功,其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应该是其在所在的领域是否做出了贡献和成就。

  不能歪曲高考状元群体

  最近一段时间,有的网友提出耸人听闻的“30年1000余高考状元的下场悲惨”的言论,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学术专家蔡言厚教授,这样的观点既缺乏必要的事实依据,也是对高考状元群体职业成就的严重歪曲。

  “我们要郑重纠正过去一些媒体在报道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时,过分夸大高考状元在‘职场状元’中‘全军覆没’的错误说法,我们认为尽管的确存在个别高考状元‘高分低能’现象,但是绝大多数高考状元属于‘高分高能’,‘高考状元’群体整体的职业发展发展仍然超过非状元群体,中国的高考制度在通过大规模考试有效人才筛选方面有其不容否定的价值。”蔡言厚表示。

  蔡言厚表示,高考状元成才规律与常人无异,既不需要给予太高的期望,也不需要过分苛责和误读,社会各界应该关心状元的职业发展,给与更多空间和时间。

  也有专家指出,现在很多人在意“高考状元”的人生表现,其实一定程度上折射的是对应试教育的习惯性“迷信”。虽然对应试教育的批评如今几乎众口一词,但人们从心理上却对应试教育的成功者抱有特别的成功期许。事实证明这并不现实,这些年来,我国应试教育将很多人培养成了考试机器,就是很多“高考状元”也不例外。

  针对我国高考群体中领军人才缺乏的现象,范先佐认为这里面具有复杂的原因,除了整个教育体制导致思维和创新不足的因素,也有社会用人机制的因素。在我国是个讲究论资排辈的社会,最认同的是“姜还是老的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高考状元”,最大的年龄也才50来岁,在社会各个领域工作的绝大部分依旧处于青壮年阶段,10年前的状元他们现在才28岁左右,就是20年前的状元现在也才38岁左右,他们的出人头地也还需要时间的磨砺。

  我国高考大军中,高分中不乏低能者,低分中日后成才者也不在少数。但是范先佐表示却不能就此得出高分低能,低分高能的结论。

  “其实,只要将3000多个状元中已经就业的人排起来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他们的整体就业水平和事业成就依旧要高出普通人,就像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一样,其整体而言其就业及成就肯定要优于普通人。”许泽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