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跑道“毒”在哪儿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6-22 11:09:51   阅读量:0

  疑似问题塑胶跑道再次达标,聪明的你还会信吗?

  文/编辑 刘昭

  6月12日下午,备受关注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白云路分校疑似问题塑胶跑道检测终于有了正式的结果,与近期全国各地持续发生的“疑似问题塑胶跑道”事件剧情类似,检测的结果并没有出乎多数人的预料—依然是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6月13日,新华社发表长文《痛定思痛! 新华社五问校园“毒跑道”》,矛头直指塑胶跑道背后的行业乱象。

  6月14日,北京市教委就北京有学校因翻修或新建塑胶操场和跑道出现异味,引起学生身体不适的情况回应称,北京市教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立刻会同各相关部门着手制定中小学塑胶操场和跑道的建设和监测标准。在新标准出台之前,各校所有在建或待建操场暂停施工。

  短短三日,北京疑似问题塑胶跑道事件再次回到风口浪尖,接连不断的回应让人难免云里雾里:这边说检测符合国家标准,那边揭示行业黑幕,最后又要制定新的标准,这到底几个意思?

  “神补刀”引爆无限遐想

  据新华社报道,6月4日、5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在北京市精诚公证处的公证下对室内空气和操场进行了采样,检测周期为期一周。

  在12日的通报会上,西城区环保局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高级工程师韩佳真公布了学校室内空气、操场检测结果。检测报告显示,该学校16间接受空气样本检测的教室中,15间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有1间音乐教室甲醛超标。塑胶操场检测样本的苯、甲苯和二甲苯、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可溶性铅、可溶性镉、可溶性铬、可溶性汞等7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不管你信不信,如果截止至此,两家“国字头”的检测机构所进行的检测本身应该是具有足够的公信力的。但通报最后的一记“神补刀”,却像是引爆了公众原本就敏感的神经,给事件添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通报的结尾是这样说的,“针对检测结果,西城区教委主任丁大伟表示:立即停用甲醛浓度超标的教室,马上进行整改,并对其他教室展开全面检查。对于操场,虽检测合格,但关系学生健康,马上组织学校专家及家长商讨彻底整改的方法,包括全部及部分拆除,同时继续进行除味措施,相关工作本周内完成。”

  针对这一通报,新华社直接以犀利的言辞、不回避问题的态度进行了正面回应,对通报现场熟悉的、可悲又可气的套路语言“目前家长情绪稳定”予以痛斥。同样是机关单位,一个惜字如金“此地无银三百两”,一个正面回应倒逼事件真相,公众舆情的选择题答案就不难得出了。

  仅就此次通报而言,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按照一般人的逻辑,除去与塑胶跑道不相关的音乐教室,既然检测结果均合格,为什么还要进行彻底整改?如果真的是出于对学生健康的考虑,是不是说明目前现有的国家标准不能完全检测出对身体有害的物质?下面,我们来一一进行剖析。

  “毒跑道”味道从哪儿来?

  塑胶跑道又称全天候运动跑道,由聚氨酯预聚体、混合聚醚、废轮胎橡胶、PU颗粒、颜料、助剂及填料等组成。根据使用的材料和铺装结构的不同,可分为预制型塑胶跑道(全塑型塑胶跑道)、混合型塑胶跑道以及复合型塑胶跑道。其中,预制型塑胶跑道是专业田径运动场地常用类型,对地基及材料要求很高,造价不菲;复合型塑胶跑道质量较差,所以我国已建的塑胶跑道中绝大部分为混合型塑胶跑道。

  混合型塑胶跑道的生产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在生产车间合成两组成分,甲组利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或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与聚醚反应生成聚氨酯预聚体;乙组中含有复配聚醚、扩链剂、增塑剂、 填料、颜料、紫外吸收剂、吸水剂、抗氧剂等物质。第二,在施工现场将两组成分混合搅拌,然后进行浇灌、铺装。

  在整个塑胶跑道的生产过程中,前前后后所用到的化学制剂可达几十种。其中很多均含有毒性,像强毒性的TDI、含有重金属的有机溶剂等等。而且,由于混合型塑胶跑道都需要在现场进行铺装,合成过程中也会生成许多毒性成分,种类可分为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苯系物、挥发性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以及汞、铅等重金属。这些物质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毒性成分残留在跑道之中,这就是塑胶跑道初期含有刺鼻气味的原因。

  当然,要想得出塑胶跑道就是“元凶”的结论,我们至少需要证明两点:第一,确定跑道中刺鼻气味的物质成分;第二,证明是跑道中的这些成分对人体造成了伤害。

  但这两点我们似乎都还没有答案,据北京化工大学聚氨酯材料研究中心姜志国副教授介绍,通过刺激性气味可以追溯到某一大类物质上,但要确定是某一成分还是有一定难度,成本也很高。并且,由于是在室外,可能相隔几个小时,检测结果就会不尽相同。

  而室外塑胶跑道中的毒性成分对于人体的影响,目前也没有任何研究数据支撑。“我们只是检测化学数据,相关动物及人体的毒理实验并没有涉及。况且每个人的体质也存在差异,不同的成分对不同的人群作用肯定也有所不同。”北京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原副主任夏敏表示。

  所以,无论舆论怎样谴责,行业是否存在黑幕,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还没有任何证据来证明塑胶跑道中的毒性成分就是损害学生健康的“元凶”。但塑胶跑道中确实含有毒性成分,且不仅仅为氯化石蜡。

  “毒”从哪儿来?

  2003年,北京市政府希望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在中小学校园中大力推广塑胶跑道,改善城市形象。此举立即引来一些体育、运动健康领域相关人士的质疑,其根本问题就是担心TDI会对人体造成损伤。

  事件起因源于2003年台湾地区媒体的一篇报道:一中学学生在新翻建的塑胶体育场地上体育课时,由于吸入有毒气体,15名学生同时集体中毒。国际运动跑道技术协会曾明确表示,由于该材料中含有单体TDI成分,很早之前就被列为有害物质,不推荐使用TDI作为原料铺设跑道。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推出相应标准禁止使用TDI体系运动面层铺设学校的体育场地。

  在国际田联制定的《田径场地设施标准手册》中,同样禁止TDI体系运动面层材料。而另一种以MDI为原料合成的面层则符合国际田联和国际运动跑道技术协会的相关标准,并且被推荐使用。这是否能说明TDI体系合成的材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呢?姜志国对此作出了解答:“标准的制定涉及到方方面面,在环保性能上,MDI确实存在一定优势,这只能表示国际田联的标准更加严格,但禁止使用并不代表利用TDI合成的塑胶跑道与人体健康有直接联系。”

  TDI是目前我国大多数聚氨酯塑胶跑道所用到的基本原料之一,根据国家标准《职业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TDI属于Ⅱ级(高度危害)毒物,是可疑人体致癌物。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也将TDI列为工人劳动接触量控制严格的化学品,8小时的平均接触浓度只为0.005mg/L。人体吸入TDI可引起呼吸道上皮、肺间质、肺内血管及免疫系统等多方面损伤,表现症状为头晕、恶心、呕吐等中毒反应,尤其刺激呼吸道。

  为此,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新奥环标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北京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等相关机构成立专家组,联合开展了深入的调查论证。研究表明,具有强毒性的单体TDI主要用于合成聚氨酯预聚体,并不直接用于塑胶跑道的铺装。在正规的生产过程中,只会有极少量的单体TDI残留,对人体健康基本无害。

  在论证TDI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基础之上,专家组还对其他面层材料中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成分进行了检测分析,并于2005年出台了北京市地方标准《室外田径场地面层合成材料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DB11/308-2005)。

  据此标准主要起草人之一的夏敏介绍,当初在检测过程中,她发现塑胶跑道中普遍铅含量较高,很可能与填料中含有大量废旧轮胎有关。但是重金属并不能在塑胶跑道中完全去除,所以在起草标准时,她们对重金属含量的界定进行了反复论证。

  姜志国也对重金属含量提出了见解,“一方面重金属不能完全去掉,因为一部分重金属催化剂是作为防菌剂使用的,可以有效抑制霉菌的滋生。另一方面重金属制剂成本很高,从利益角度来讲,让厂家多加他也不会加。所以综合来讲,重金属含量一般不会超标。”如此看来,重金属物质在已有的检测标准及经济利益的双重制约下,作为主要毒性成分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可能性也不大。

  经过排除,最大的“嫌疑”就落在了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苯系物这两类物质身上。而塑胶跑道生产中所用到的增塑剂、填料、颜料以及吸水剂等有机溶剂正是这两类污染物质的主要来源。

  标准从哪儿来?

  本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白云路分校塑胶跑道检测结果的依据是2011年国家标准委颁布的两个与塑胶跑道产品有关的国家标准:GB/T 22517.6-2011《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第6部分:田径场地》以及GB/T 14833-2011《合成材料跑道面层》。两个标准中对塑胶面层材料的要求是一致的,包括面层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有害物质限量值等。不过确实,全部依赖这2个标准中对于有害物质限定量的要求是不全面的。

  据悉,这2个标准2003年即已出稿,标准制定组反复研讨调整后,2005年初正式向国家标准委员会报批,同期又有原化工部橡胶标委会也进行塑胶跑道标准的修订,几经协同酝酿后,国标委终于在2011年同时颁布。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陈建定曾经负责塑胶跑道面层部分的制定,他在《我们如何才能远离“塑胶毒跑道”》(《中国政府采购》2016年第一期)中介绍道:“遗憾的是,国标委颁布时,删除了报批稿中关于有机溶剂(VOC)的限量,而对苯类溶剂、TDI限量作了放松调整。这确实导致了后来制造商在铺设塑胶面层时大量使用有机溶剂、甚至使用毒性臭味溶剂,以致用此2项国标的规定,无法判定其合格与否的事实,使得技术不过硬的企业有孔可钻。”

  不过, 2005年出台的北京市地方标准《室外田径场地面层合成材料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DB11/308-2005),对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苯系物、挥发性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以及汞、铅等重金属进行了严格的限量,并将这些有害物质检测列为了强制性标准项目。

  与2个国标相比较,DB11/308-2005中涵盖了TVOC的检测标准,但在重金属检测中缺少了可溶性铬和可溶性镉两项指标,说明3个标准中存在差异,均不算完善。并且,我们似乎将另一个重要的信息忽视了:2个国家标准只是推荐性国家标准。

  现行国标并非“强制性”标准

  现行的2个国家标准均以“GB/T”开头,这有什么含义?GB/T是指推荐性国家标准,“T”在此读“推”。

  推荐性国标是指生产、交换、使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而自愿采用的国家标准,又称自愿标准。这类标准任何单位都有权决定是否采用,违反这类标准,不承担经济或法律方面的责任。但是,一经接受并采用,或各方商定同意纳入经济合同中,就成为各方必须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性。换句话说,该标准对学校属于推荐标准,学校可以选择采用该标准,但也可以不采用。

  推荐性标准为适应市场需要,技术内容一般规定得简单扼要,比较笼统、灵活。但通过近期全国各地不断涌现的“毒跑道”事件来看,宽泛的推荐性标准显然已不能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急需更为具体、更为明确、更为详细的强制性标准出台。

  而且要注意的是,以上两个标准中,都只是对铺装完成后的面层材料进行检测,至于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以及生产配方的管控是一片空白。“塑胶跑道的生产技术目前已经完全成熟,配方中所有的有机溶剂都有相应的替代物,不同的溶剂中毒性物质成分与含量也有很大差异。可以说,现在有千百种方法能达到同样的反应结果,合成所需的面层材料,这也就给毒性成分的残留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北京化工大学聚氨酯材料研究中心副教授姜志国如是说道。室外检测的诸多干扰因素,加上毫无节制的原材料使用,明显让现有的环保标准“力不从心”。而这很可能就是北京市教委要“立刻会同各相关部门着手制定中小学塑胶操场和跑道的建设和监测标准”的核心原因。


  究竟该如何处理疑似问题跑道?

  疑似问题塑胶跑道再次检测达标,我们痛斥也好、失望也罢, 如何进行后续处理保证学生健康才是最应该关心的话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达标”使得事件的处理变得更加复杂。如果结果不达标,我们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行整改、铲除等所有措施;可现在,一纸通报让如何处理变成了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厂商的三方博弈,学生的处境将变得更加被动。

  就处理的方法,在通报中可以看到,彻底整改的办法包括全部或部分拆除,同时继续进行除味措施。

  据此前的报道获悉,今年4月9日、10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白云路分校施工方对操场进行了光触媒处理,用于降解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5月24日,有家长反映学生有身体不适现象,西城区教委再次责成施工方于28日、29日使用硅PU材料对操场进行处理,削减异味。

  光触媒和硅PU材料的作用都是去除操场中的异味。其中,光触媒具有降解空气中常见污染物如甲醛、苯、氨和二甲苯的作用,但其降除机制和室外特殊环境下的降解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而硅PU是一种健康型专业弹性球场材料,可以代替具有刺鼻气味的聚氨酯材料(PU)。

  至于铲除,可以说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不过由于室外环境的特殊性以及标准的宽泛,究竟达到何种程度需要铲除,还是要人为来界定。

  但是,无论是除味还是铲除,都只是“治标”的办法。校园塑胶跑道有毒还是无毒,其安全性问题,早在十几年前就曾引发较大争议。可为何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很有可能是有毒的塑胶跑道,到今天还能大摇大摆闯进校园?这恐怕意味着生产、招投标再到施工各个环节已全线失守。

  聚氨酯厂商里,实际在做的有数千家,仅去年就新增了近3000家,小作坊已占据五成以上市场;招投标环节中,低价中标后使用劣质材料保利润;施工环节中,层层转包下施工方违规添加有机溶剂等等,一层一层地将学生“包裹”其中,可现在却没有任何一方来为学生的健康买单。还学生一个放心的操场其实并不难,关键就在于相关部门何时能拿出“治本”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