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子宫问世或造福早产儿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5-09 14:25:20   阅读量:0

美国

人造子宫问世或造福早产儿

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由充满液体的塑料囊构成的“人造子宫”——这个仪器带有与脐带相连的供氧系统,能重建出胎儿出生前发育的环境。研究人员利用早产羔羊对“人造子宫”进行了实验:他们从母体剖腹取出早产羔羊后置入了仪器中。人造子宫接有专门管道,每天注入定量温水和盐()模拟孕期子宫羊水),确保生活在其中的羊羔能够获得新鲜供给。不同于母羊体内的胎儿,实验羊羔没法从母体中汲取氧气和养料,但可通过脐带与特制“机器胎盘”连接实现血液氧合。羔羊的心跳将血液挤压到机器中,更新之后的血液则回流到羔羊体内。4周的时间里,这个胚胎睁开眼睛、长出羊毛,并能在羊水中呼吸、游泳。共有8只早产羊羔用于人造子宫实验,其中5只相当于23周人类早产儿大小,另外3只孕周略长。它们全部正常发育,血压和其他健康指标稳定,并且在人造子宫期间没有其他并发症。如果进展顺利,这一发明有望在3~5年内展开人体实验,用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


观看人造子宫中的羊羔胎儿请扫二维码

加拿大

时间旅行数学上可行

人们常常认为时间旅行是虚构的。但两位物理学家基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创建了一个数学模型,证明时间旅行是可行的。该模型假设时间不总是一条直线,而是能够像宇宙中高质量天体的周围空间一样形成弯曲、闭环。或者说,他们的模型是一种时空“泡泡”,因此相应的时间旅行速度可以快于光速,使人能回到过去。不幸的是,目前还没有对应的方式来压缩时空,因此这个模型只好停留在理论阶段。

美国

运动习惯也可以“传染”

此前有研究证实,两个亲密好友的其中一人变胖时,另一个变胖的几率会提高171%。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发现,运动也可能传染。他们记录了约110万人的锻炼模式、地理位置和社交网络关系后看到,喜欢跑步的人容易受到好友的积极影响。一个人平均多跑1公里,就能让他的好友多跑300米。不过这种影响在两性中存在差异——影响男性跑步的朋友没有性别之分,而女性只会受其女性朋友的影响。

非洲

裸鼹鼠可无氧存活18分钟

生活在非洲的裸鼹鼠,不仅能比其他啮齿类动物多活几十年、几乎不会得癌症,还对某些类型的疼痛具有抵抗力。美国、德国和南非的联合科研小组发现:在无氧环境下这种小动物能活18分钟;而在人类几分钟就死亡的低氧环境中,它能活至少5个小时。裸鼹鼠之外的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在内)缺氧时,脑细胞将耗尽能量死亡。但裸鼹鼠的脑细胞能在低氧或无氧环境下开始燃烧果糖——裸鼹鼠似乎变成了“植物”,不再进行有氧呼吸,而是由果糖驱动代谢并进入假死状态,脉搏和呼吸频率大幅减缓,能量需求降至最低。此后,只要重新接触空气几秒钟,它们就会恢复正常呼吸,没有显示出任何持久的伤害。进一步研究显示:当裸鼹鼠暴露于实验室低氧条件中时,有大量果糖进入它们的血液中,这些果糖通过一种此前只在哺乳动物肠细胞中发现的蛋白质转运到脑细胞中。裸鼹鼠的这些特征被认为是对长期地下洞穴贫氧生活的一种适应。破解其中的秘密,或能帮助开发与缺氧相关病症的新疗法(包括心脏病和中风)。

西班牙

蜡螟幼虫可降解塑料

虽然很多地方开始提倡塑料袋收费制,大力普及可降解产品,但对于解决塑料垃圾污染的问题,依旧是九牛一毛。一位西班牙生物学家偶然发现:蜡螟的幼虫可能提供潜在的解决线索。在野外,蜡螟作为蜂巢的寄生虫生存,它们将卵产在蜂巢里,小虫一孵化出来就会靠进食蜂蜡生长。这位科学家将生在蜂巢里的蜡螟幼虫取出后存放在一个塑料袋里,几分钟后却发现这个袋子上全是破洞——它们吃掉部分塑料袋并逃之夭夭。如果将在超市塑料袋中放入100只蜡螟,12小时后它们会吃掉将近92毫克的塑料:这比已知能降解塑料的真菌和细菌要快得多。研究者将捣成糊的蜡螟敷在塑料袋上,也产生了类似结果,这暗示虫体内有一种酶或特殊化合物在起降解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蜡螟幼虫可以将聚乙烯分解转化为乙二醇,该机制可能与它们常年食用蜂蜡有关。科学家希望从蜡螟身上找到这种神秘的、促进分解的物质,彻底解决白色污染的问题。

澳大利亚

增亮云层或能拯救大堡礁

因为海水变暖,大堡礁的珊瑚生态危在旦夕。为此,有科学家提出通过“增亮”大堡礁上空的云层、提高阳光反射来达到降低海水温度的效果,以此减轻珊瑚的白化——这需要动用船只,将盐颗粒喷射向海洋云层,从而促进液滴形成,达到让云变大、变密的目的。研究者表示:在最严重的厄尔尼诺年里,只需海水温度稍微降低,就足以阻止大部分珊瑚的白化。但利用云层加厚来保护海洋的想法仅是暂时性措施,真正的解决办法还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英国

木星上不止一个“斑”

英国莱斯特大学领衔的科学团队利用位于智利的天文望远镜记录了木星大气的温度和密度,通过将其与夏威夷的天文望远镜多年来记录的照片和数据相对比,发现了木星上继“大红斑”之后的第二个巨大气旋系统,并根据其较低的温度将其命名为“大寒斑”——这个可能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大寒斑”东西长2.4万公里,南北宽1.2万公里,位于木星的上层大气。它形成于木星极光的能量,与缓慢变化的“大红斑”相比,它更加不稳定,目前还在不断变化中。

美国

火箭发动机也可3D打印

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通过3D打印技术成功制造出一款火箭发动机,并将其投入测试。这也是第一台完全使用塑料套管作为原材料,并通过3D打印出来的火箭发动机。这种一次性塑料火箭发动机将一种极易熔化的材料“塑料套管”置于非常靠近超热推进剂的地方。测试的第一次点火实验中,发动机成功启动(尽管点火后发动机喷喉处有少许磨损,但至少它没有在高温中熔化或爆炸)。之后研发团队又进行了第二次测试,已经受损的喷喉很快便严重损坏,点火以失败告终。研发者表示:这种技术不太可能使用在重复利用或者长时间飞行的火箭或者飞行器之中,但使用低价塑料3D打印的好处在于,可为小型团队或火箭爱好者在预算极少的情况下生产出火箭。此外,由于以往的火箭发射完之后,难以重复使用,也无法长时间投入使用,这或许会让一些大型的太空研究机构考虑使用这种方式来降低成本。

澳大利亚

座头鲸用“悄悄话”保护幼崽安全

与出生于恒温房内的人类宝宝不同,自然界中动物的幼崽从一出生就被置于危险中,即使那些体型庞大的动物也不例外。研究人员发现,座头鲸幼崽与母亲“对话”的声音,要比成年同类交流的音量小许多——成年座头鲸的叫声可以传播长达数十公里之远,而座头鲸幼崽的“悄悄话”只能传达100米的距离。对于人类而言,这样的研究结果指示我们如何更好地保护已经越来越少的座头鲸:人类行为产生的声波会干扰座头鲸母子之间的悄悄交谈。

加拿大

AI能冒充任何人嗓音

一个初创企业琴鸟(Lyrebird)发布了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语音系统,它能通过分析人们的讲话录音和对应文本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仿人类“讲话”(比如模仿特朗普、奥巴马和希拉里三个人的对话)。这款系统能在“倾听”过程中掌握每个人说话时的发音特点,然后通过推理,模仿这个人声音中的情感和语调。新系统使用模仿人脑思维的算法创建出一种人工神经网络,从而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将所听到的转换成语音,仅需1分钟就能完全模仿这个人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