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科学”流言榜(11月)

来源:    发布日期:2016-12-14 14:59:23   阅读量:0

编辑 刘昭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的支持。

1、北京等地雾霾中发现耐药菌?

《北京雾霾发现耐药菌“人类最后的抗生素”将束手无策》的文章引发关注。该文章转发了一篇发表于国际期刊《Microbiome(微生物)》的关于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提到北京雾霾的样本含有“最多种类的抗生素的耐药基因”;北京雾霾是唯一“含有几种针对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抗生素的耐药性基因”的样本,而这种抗生素被广泛用于治疗很多重大疾病,因此文章称其为“一种可最后求助的抗生素”。

首先,耐药基因与耐药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雾霾中发现的抗生素耐药性基因,能够使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但只有出现在有活性的致病性细菌中时才会成为问题,不会对人类产生直接影响。

其次,细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也是不同的概念,耐药性的增加不意味着致病性的增强。在我们周围环境中,有大量的细菌存在,不仅在空气中,在口腔、鼻腔、呼吸道、胃肠道中都存在细菌或真菌,它们对人体是无害的,大量细菌和我们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人体自身具有免疫力,这些细菌大多数对正常人没有致病力,甚至有些细菌是有益的。

而且,抗生素耐药性基因不会对人体带来直接影响,这种现象并非北京或中国独有,很有可能普遍存在。任何环境都有耐药菌存在,包括南极和西藏高原,甚至普通人的肠道里都存在耐药菌。耐药菌是细菌在被消灭的过程中不断升级、被筛选出的结果。与此同时,抗生素也在不断升级,并不能说某一种抗生素就是“最后一根稻草”。

总之,抗生素的耐药性基因,只有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时才令人担忧:一是这种基因存在于空气中具有活性的细菌中;二是这些细菌具有致病性;三是空气中这些细菌的密度足够高。

2、中国霾中性,比伦敦雾安全?

国际著名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王格慧课题组对我国灰霾成因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媒体以《国际科研团队:中国霾是中性的,与当年伦敦夺命大雾成分不同》为题进行报道,由此“伦敦雾是酸性,中国霾是中性,所以中国霾更安全”的说法在网络流传,引发争议。

北京科技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了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王格慧研究员。王格慧表示,目前网络上对论文中内容的相关报道,存在多处表述内容不准确不完整的地方,有待澄清。

伦敦雾与中国雾霾有相同的过程,这里是指二者在雾霾期间,二氧化硫在颗粒物或者雾滴上被二氧化氮等氧化剂氧化形成硫酸盐的液相化学机制是一样的。但是,伦敦雾事件是发生在雾滴上,而中国是发生在灰霾粒子上,雾滴体积远大于灰霾粒子。

“中国霾中性”主要是与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期间的大气颗粒物相比,中国灰霾粒子的酸碱度(pH值)偏中性。伦敦当时污染物浓度远远高于我国现在,并且大气中存在大量强酸性粒子,容易造成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对本身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来说,影响更为严重。

在我国,空气中有大量的氨气存在,硫酸盐形成过程中与氨结合,中和了酸性粒子,变成了中性。与伦敦雾相比,目前我国雾霾是煤烟型和机动车尾气型的复合污染,既有洛杉矶光化学污染特征,也有伦敦1952年烟雾事件的煤烟型特征。

事实上,空气污染是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空气污染物 (比如灰霾粒子)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长期损害。

3、洗澡先洗头,会让脑血管受热膨胀导致脑溢血?

冬天悄悄来临,一篇关于洗澡顺序的文章开始在网上广为流传:人的血管非常薄弱,遇上高温就会“热胀”,一不小心就会爆裂。冬天洗头时一碰热水,血液一下子就集聚到头部,这时如果马上洗头,可能会导致头部血液流通不畅,长期如此,可能诱发脑血管疾病甚至导致脑溢血,日本每年1.4万人因此死亡。

脑溢血,又称脑出血,通常指出血性脑卒中。简单解释就是脑血管承受不住压力破裂,导致血液流出进入脑组织。因此,血压高是引发脑溢血的根本原因。

至于洗澡诱发的脑卒中,原因并不是大脑血管受热膨胀,而是因为洗热水澡时体温升高、心率加快、用力过猛引起的血压变化,有可能诱发脑溢血。

而谣言所说的“日本每年1.4万人因此致死”,出自日本《日刊现代》杂志2013年11月21日的报道:日本每年因洗澡不当导致死亡的人数高达1.4万人,其中约9成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12月、1月期间,由于温差使血管及心脏负担增大,在洗澡时摔倒从而溺死的情况尤为突出。

报道写得很清楚,原因是“温差”而不是“受热膨胀”。而且日本人喜欢泡澡,摔倒后因溺水死亡的情况很突出,并不都是纯粹因为脑溢血直接致死。

4、塑料盆用起来真的有毒吗?

老人不肯用塑料盆给宝宝洗漱、洗衣服,因为觉得“塑料盆加热水后会有毒”,小孩子太小抵抗不了。

塑料盆多由聚丙烯(PP)制成。聚丙烯是由丙烯聚合而成的,耐热性好,稳定度高。不仅被用于食品包装、器皿生产,而且在纺织品、玩具、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甚至有些国家的钱币就是用聚丙烯制造的。

不过,聚丙烯的安全是有条件的。虽然聚丙烯的耐热性很好,可以承受一百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微波加热使用,但是油脂的沸点更高,在两百摄氏度左右,因此,聚丙烯不宜盛放滚烫的油脂。

此外,聚丙烯易老化降解,失去原有的透明度,表面泛黄、褪色,甚至完全粉化等。老化后的聚丙烯自然不再安全,所以,要注意塑料器皿的使用年限。

5、“食肉菌”真的会吃肉?

广州一老人被螃蟹夹伤不治身亡,引发人们对食肉菌的恐慌。部分民众认为“食肉菌”就是一种能吃肉的细菌。

所谓食肉菌并不是单一一种细菌,而是引发坏死性筋膜炎、肌肉组织损坏的一类细菌的总称。其中最常见的致病原有化脓链球菌和创伤弧菌,其他的病菌还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等。

感染后如果不能尽快切除坏死组织并接受大量抗生素治疗,蔓延的毒素和全身严重的应激反应将导致败血病及多器官衰竭,数天内危及生命。正是由于这类细菌的“残暴”特性,所以才被冠上吓人的“食肉菌”名称。

虽然名字叫“食肉菌”,但这类细菌可不是真的会“吃肉”。传染病专家指出,这类细菌主要通过伤口或发炎的咽喉进入人体,在人体内的繁殖能力很强,能迅速产生毒素,侵蚀肌肉和身体组织,溶解、破坏人体的脂肪、淋巴管、筋膜等结缔组织,使患者伤残、休克,甚至死亡。医学上将因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叫做“坏死性筋膜炎”。有的特定菌种还能侵犯人体的肌肉组织,引起肌肉溶解。

食肉菌感染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局部体征与全身症状的轻重并不相符,起初患者可能仅感觉到乏力、头晕等不舒服,但病情进展很快,并出现发烧、怕冷、眼睛发黄等中毒症状,甚至不省人事。大部分感染在数天内蔓延到整个身体,产生休克、器官衰竭等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进一步危及生命。

6、核电厂有辐射,爆炸相当于核弹?

不少住在核电厂附近的人担心核电厂辐射会对自身健康造成伤害。有公众担心,核电站一旦发生爆炸,其威力与后果就相当于核武器爆炸。

认为核电辐射很危险是个伪命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接受辐射,包括去医院检查身体时拍X光片,使用电视、微波炉等家用电器,还有喝水、吃米、抽烟等,都会产生辐射。这种天然存在的放射性辐射,我们称为本底辐射。既然辐射逃不掉,树立正确的辐射观就很有必要。相关统计显示:核电厂员工平均每年接受的来自核电机组的辐射量比环境本底辐射要小得多;而周围居民接受的来自核电厂的辐射更是微乎其微,一般每年在0.01毫希沃特以下,相当于每年增加了5天的环境本底外照射,而现在国际安全标准是公众剂量一年1毫希沃特。所以说,住在核电厂周围的人可能受到的辐射剂量是相对安全的。

核电站不等于核武器——压水堆核电站使用的铀-235燃料浓度只有3%至5%,而核武器使用的燃料浓度必须达到90%以上。此外,核电站不会像原子弹一样发生爆炸,因为两者的作用原理和机制不一样。简单、通俗地讲,核爆炸是通过高对称性、高同步性压缩,把高浓度的铀-235压缩到超高临界发生裂变反应,瞬间释放大量的中子和能量,从而产生冲击波和光辐射。核武器的主要破坏手段是光辐射、冲击波还有放射性。而核电站的核事故是由于超临界造成堆芯熔化,放射性外溢,这种情况下绝对不会发生核爆炸,因为核燃料的浓度比较低。

7、哺乳期妈妈恢复月经后就要给宝宝断奶?

一篇名为《汉民族儿童断奶与辅食添加建议》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引发了众多妈妈们的关注。文中认为,“在母乳充足的情况下,妈妈恢复月经三个月内,应该断母乳”,因为“恢复月经后,母乳中就会出现雌激素”,如果长期吃这种母乳“对于小男孩来讲,会胆小,会变得没有男子汉气质。对于小女孩来讲,容易出现性早熟”。

母乳是新生儿成长和发育重要的营养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出生后的头6个月,应该坚持纯母乳喂养,之后可以适当补充辅食,最好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更长时间。在国内,母乳喂养方面还存在不少认识误区,“妈妈月经恢复后就不该再喂奶”就是典型。

事实上,世卫组织的建议里并没有专门考虑妈妈月经恢复的情况。资料显示,月经周期返回后,乳汁确实会发生轻微的改变,直接的观察记录包括:在月经周期前后,乳汁的分泌量变少,婴儿也会频繁要求喂奶;有时候伴随着乳汁味道的轻微改变,婴儿可能会拒绝喂养。这些变化是正常的,原因被归于母亲体内荷尔蒙水平(雌激素)的变化。不过,正确的做法是继续坚持喂养,而不是立即给孩子断奶。

而“乳汁雌激素会让男孩变得女性化,女孩发育性早熟”的说法,也是危言耸听,目前尚未有任何案例或者研究报道给予证明。事实上,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一项新研究发现,母乳中的激素会对婴儿肠道里健康微生物的产生有帮助,潜在保护婴儿免于产生肠道炎症、肥胖和以后生活中其他疾病。

8、国际奥委会禁止转基因食品?

有媒体发布报道曝某企业“曾向奥运供应转基因产品”,从而引发一系列讨论。

不管是北京奥运会,还是今年举行的巴西里约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和中国奥委会从未禁止转基因产品——当然,前提是这些转基因产品获得了各国官方的许可。

中国方面,中国奥委会也没有明文规定运动员不能食用转基因产品。中国奥委会有明文规定的“赞助企业甄选原则”,五条原则无一与转基因话题相关。金龙鱼2008年向北京奥运会供应转基因食用油,无论是参照当时的法律法规,还是从现在的情况来判断,都是合规合法的。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公众所担心的转基因安全问题,曾经明确表示: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已通过安全性评估并且可能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险。此外,在此类食品获得批准的国家普通大众对这些食品的消费未显示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014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与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发布了《理性看待转基因》,其中明确表示:世界卫生组织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凡是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可以放心食用。迄今为止,转基因食品商业化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经过证实的食用安全问题。中国已经批准的17种转基因产品中,都经过了安全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