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科学”流言榜(3月)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4-19 16:28:58   阅读量:0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的支持。

  流言:公共WiFi风险很大?

  来源:央视“3.15”晚会上,上演了令人惊讶的一幕:现场观众的手机都连上无线网络,而现场的大屏幕上,各种地址、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都显示了出来。

  真相:据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技术研究院马严教授介绍,无论是家里的WiFi还是公共WiFi,都存在信息被截获的可能,但显然一些没有密码保护的公共WiFi更加危险。用手机在WiFi环境下收发信息,这个环境是开放的,就像在办公室里喊一声,周围和隔壁的人都能听到。但其实只要养成好的习惯,远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夸张。最重要的是不能选择来路不明的WiFi,尤其是免费、不需要密码的WiFi。免费的“蹭网”确实可以省下一些流量费用,但不需要验证、不需要密码的公共WiFi风险系数很高,背后有可能是钓鱼陷阱。在不确定绝对安全的WiFi下,重要的操作比如网购时,最好关闭WiFi,通过数据网络进行,保障资金安全。一旦用户通过蹭网应用自动连接上了钓鱼WiFi,造成财产损失,那可就真是因小失大了。
 

  流言:吹风机是隐藏的“治病神器”?

  来源:近日,不少微信公众号都发布了“吹风机能治病”的相关文章,治感冒、治冻疮、治鼻塞……真把吹风机当成了现代插电版的“狗皮膏药”。

  真相:电吹风的热风可能对缓解某些症状会有点辅助作用,但依靠它治病,显然不靠谱,操作不当的时候,甚至会引起一些副作用,比如使用吹风机时间较长、热度较大,很容易引起烫伤、灼伤。如果出现了痛症,最好还是先到医院检查,确定病症和病性,以便实施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否则盲目使用,可能还会有拖延,甚至加重病情的可能。有一些炎症还会因为热量而发散和加重,从而使病情更不乐观。如果用吹吹风机取代常规治疗,不仅会耽误治疗,甚至有可能加重症状,因此,专家建议最好不要轻易尝试用吹风机治病。
 

  流言:滑石粉能致癌?

  来源:日前,一则报道称,美国一名女子罹患卵巢癌去世,患病的主要因素是在长达35年时间里持续使用强生婴儿爽身粉,其中含有的滑石粉成分导致了癌症。

  真相: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主任王珂指出,爽身粉有很多类型,并非所有爽身粉中都含有滑石粉,市场上所销售的爽身粉中,部分会含有滑石粉成分。最新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女性会阴部使用滑石粉,并不会增加卵巢癌发生风险。外阴、卫生棉垫与阴道隔膜中,滑石粉的持续使用与卵巢癌发生也无明显相关性。所以,公众不必盲目恐慌。
 

  流言:酸奶加热口感更好?

  来源:近日,有读者发现,在什刹海畔的一些小店前,有些商贩吆喝着热着喝的“老酸奶”。加热以后喝口感会更好?

  真相:市面上酸奶使用的酸奶菌种不少是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而40℃到42℃之间,是这两种菌的最佳繁殖温度。因此,四十多摄氏度的温度不会杀死这些有益的菌种,最合理的加热方式,就是用50℃左右的温水,慢慢加热。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酸奶都适合加热饮用,譬如凝固型的酸奶,一旦加热,就可能使酸奶中的乳清析出,影响到酸奶的质量。这种情况下的酸奶,最好就不要喝了。
 

  流言:蘑菇中毒因为食物相克?

  来源:前不久,朋友圈流传着一则传言称,蘑菇不可和茄子、小米、大黄米等食物同吃,否则会产生毒素。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真相:“蘑菇跟茄子、小米、大黄米一起吃,会产生毒素”并无科学依据。实际上,每年到了蘑菇热销的季节,我国都会发生多起食用蘑菇中毒的案例,而中毒的原因几乎都是因为误食了有毒蘑菇而并非食物相克。实际上,野生蘑菇中存在多种有毒品种,它们含有天然的毒性成分,且很难辨认,毒性成分十分复杂。传言把蘑菇中毒教条化地归咎于“食物相克”,会让消费者忽视食品安全中真正需要注意的问题。
 

  流言:吃蛋清,无大便?

  来源:衣食住行的流言格外多。最近就有一个:“鸡蛋蛋白质的吸收率接近百分之百,所以吃鸡蛋清,就不会排大便。”对还是错呢?

  真相:消化与吸收,包含了机械运动、酶促反应和跨膜运输一系列的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吸收率如何,既跟食物本身的属性有关,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食物的吸收。因此,总会有一部分食物变成残渣,加上脱落的肠上皮细胞、大量的死亡细菌、钙镁等盐类,共同组成了粪便。所以,“吃蛋清,无大便”是不可能的。
 

  流言:盐吃多了长雀斑?

  来源:近日,一则《食盐的危害》在网络上悄然流传。其中提到:“吃盐多的时候,由于渗透压的作用,不利于皮肤的保水,很有可能导致面颊长出雀斑。”

  真相:不管是细胞,还是细胞内的酶类等,都需要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假如某个人食用的盐过多,会激活身体的调控系统。即,吃盐多,并不会导致体内水分减少。雀斑是一种黄褐色色素斑点,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目前认为,雀斑是由表皮基底层黑色素细胞异常引起的,主要受遗传影响,也跟日照有关。所以,高钠饮食虽有很多危害,但雀斑这个“黑锅”,人家真不背。
 

  流言:“声波驱蚊”

  来源:靠谱吗?有流言称,电子驱蚊器可以利用模拟雄蚊所发出的求偶声波的频率来吓走已受孕的雌蚊,达到驱蚊效果。

  真相:包括蚊子在内的所有昆虫的雌性的生殖器官中都有一个叫做受精囊的结构,通常情况下一次正常的交配后受精囊内储存的精子就足够其一生所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种类的蚊子的雌性都会拒绝多次交配。所以,“已经受孕的雌蚊因为不想重复受孕,便会竭力回避雄蚊”这个说法并不靠谱。因此,想要驱蚊,还是使用老法子吧——蚊帐、蚊香、驱蚊水。它们老套、简陋、麻烦、毫无新意……然而有效。
 

  流言:个大草莓因为打了激素?

  来源:近日,城管查获了一整箱“奇形怪状”的草莓,引发很多消费者对激素草莓的担忧和讨论,同时名为“激素草莓辨别法”的文章也炒热了网络。

  真相:相关专家表示,“幸香”草莓是从日本引进的杂交选育品种,本身“个头”就很大,网传的“激素草莓辨别法”其实“不靠谱”。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副理事长、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姜卓俊认为,激素是植物本身就存在的物质,过量注入会导致草莓的卖相和口感都会很差,果农一般不会这么干。而长相奇怪的草莓大多是因为大棚里温度和湿度不良,蜜蜂量不够,导致授粉不均,长出奇怪的草莓是很正常的事。
 

  流言:郁金香真的有毒?

  来源:初春的百花园里,最先姹紫嫣红起来的是亭亭玉立的郁金香,近来,一则“郁金香有毒说”却随着郁金香盛花期的到来在网络上悄然热传。郁金香真的有毒吗?

  真相:客观来讲,郁金香的球茎存在一定毒性。所谓“有毒”,只是提醒人们不要食用郁金香的球茎罢了。而实际上,人们只是赏花又不会去吃,怎会中毒? 辰山植物园科普专家刘夙指出,郁金香所含的有毒物质主要有两类——凝集素和郁金香素。无论是凝集素还是郁金香素,都是不能挥发的。只要不是长时间与郁金香(特别是植株有伤口的郁金香)有直接的皮肤接触,就不会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