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拯民:科学实验 有时就像赌博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8-20 10:56:33   阅读量:0

  文/记者 刘江恒

  5月31日,陈拯民拿到了奇点大学中国区选拔大赛总决赛冠军,他作为中国赛区的唯一代表,前往美国硅谷,参加为期10周的GSP(Graduate Studies Program)课程培训。他从事行业的萌芽距离我们一个世纪之久,这让他在互联网创业的时代背景下格外显眼。

  “破坏式”创造的新电机

  陈拯民是做电机的,没错儿,就是传统的电机。他把电机做得更小、更轻、功率更高。传统电机12千瓦的输出功率一般要10公斤,而陈拯民的航天级电机只有2.4公斤。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电机是什么还心存疑惑。其实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几乎都离不开电机,使用的冰箱、空调和洗衣机,乘坐的汽车、飞机等运行都需要电机。但是电机行业内存在一种普遍看法,自1882年特斯拉发明交流电和第一部交流电机以来,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电机技术相对已经很成熟,甚至有人认为它已经没有太大的提升空间。

  为什么庞大的科研队伍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努力,都不及陈拯民不到一年的尝试呢?这也是困惑陈拯民的一个问题。他多次去找电机领域的同学和专家请教,结果发现,他们思考问题的模式都是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改进,每一代产品都比上一代产品提高一点点。但是,陈拯民从做电机的第一天就直接想,为什么不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0倍呢!

  陈拯民真正开始做电机是在2013年,2012年,刚刚博士毕业的他来到北京,进入一家电动汽车企业从事整车的系统分析,一年后他带着对电动汽车基础、产业的理解,以及学到的技术,投入到电机制造这个“容易入门”的行业。

  五月到十月,短短五个月的时间,积蓄花完了,工作没有着落,他的电机事业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去车库咖啡拉融资,找团队。“没有产品,只有idea,虽然没有人相信,但大家都是很艰苦的创业者,相似的遭遇让人觉得饿肚子也能坚持下去。”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车库咖啡创始人苏菂,一番谈话后,陈拯民从车库咖啡消失了,几个月之后,他回来见到苏菂,说自己这段时间都在合肥的一家工厂里,电机已经做到了第五版。

  2014年5月,陈拯民带着他的航天级电机回到北京,找到团队和融资后,他有了开公司的想法,按照他的设想,将来公司并非单纯卖电机,而是卖以电机为核心的一整套解决方案。“我们要做制造业中的高通,卖的是钥匙,是专利技术。”

  创造新型电机的“知识图谱”

  就读于哈工大航天自动化专业的时候,陈拯民曾参与火星探测器开发和电动汽车系统方案研究,从中接触到众多进口电机产品,也因此体会到国内外电机性能和成本上的差距。

  电机试验的过程中,他接触最多的就是电机厂商,在他看来,厂商有非常执着的目标,科研人员关心的性能等问题,电机企业不一定在乎,这些对他们来说都不太敏感。“对什么敏感?成本!电机这个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00多年,存在的毛利只有5%~8%。假如有一款电机毛利从5个点涨到15个点,企业能获得更高的利润,用户能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加高效节能的产品,自然会受到关注。”

  企业和用户关注成本,国家关注效率,国家在高效电机推广方面下足了功夫,对高性能电机提供多种补贴,传统电机的功率密度水平是82%~85%,大概六分之一的电全都浪费在发热上,如果效率只提高一个点,那么也能省下一大笔生产成本。

  进行电机实验的陈拯民就是一个红眼的“赌徒”。3月24日,他在朋友圈里写下这样一句话,“基本合格……绝缘、电导、降频、换线……明天继续”,时间是凌晨三点三十四分,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很多时候朋友圈里显示的都是他在凌晨发的“好消息”。

  “当我发现一种电机的潜在可能性时,我很兴奋地着手尝试,这种尝试会让人忘记时间,经历多种失败然后找到一个巧合,才能发现成功的门路。”陈拯民认为任何实验有时就是一次赌博。“科研人员与赌徒不同的地方是,只有摸到了想要的牌才会停下赌局。每一次摸牌对于赌徒来说是失败的,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是成功的。”

  为了研究提高电机效率并降低成本的高性能电机,陈和他的团队创造了新型电机技术的“知识图谱”。他将每一天的实验过程记录下来,写成开发日志,一年52周下来这些日志就会拼成一张“知识图谱”——涵盖理论支持、制造工艺、复合材料及产业链条。“想做一款电机,我们通常会在知识图谱上找一个切入点,这个点可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围绕着这个点,去探索工艺、材料,逐步完善理论,为什么能做,如何做,怎样做得更好?”在此基础上,他抛弃了许多传统电机原有的材料,改用自行调试复合材料。

  在陈拯民看来,他目前做的事情是建设一个高性能的“电机产业说明书”。包括新型电机理论基础、量产制造工艺、电机新材料配方原材料供应链以及内置电路在内的智能电机架构等。

  目前,星谷实验室生产的电机可以产生四千瓦的功率,和美国顶尖实验室的数据几乎一致。并且该团队研发出的电机具有性能好(相比市场上82%~94%的功率密度水平,星谷实验室能精准达到94%~96%)、能效低(能效是普通电机能耗的四分之一)成本低(比传统电机成本低百分之二三十)等优势。

  技术创业重点在“搞”

  从合肥到北京,再从北京回合肥,陈拯民都不知道在这条路上来回多少次,“太多的时间花费在路上了。”最近一次见到他是在西单,记者和他坐在一起聊了很久,他说这次来北京有两个事情,一个是融资,另一个是找一块合适的地方将团队搬过来。拉起公司的构架,有了属于自己的地方,实验也会变得方便得多。

  在2014年首都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与专利成果展示推介会上,陈拯民对一位作品不被看好的选手说过这样一句话,“感兴趣,你就先去做!”他说当初自己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搞科研或者创业,当你只有一个点子的时候,可能在别人眼中一文不值,只要有了成果才具备更高吸引力。”

  陈拯民刚开始做电机的时候,只有数据和点子,他在车库咖啡如无头苍蝇般乱撞。没有人愿意给这个成品都拿不出来的小伙子融资,当苏菂告诉他想做就去做的时候他才知道自己首先应该去“做”。

  “脚踏实地地做了,积累了知识和能力,储备了产品和技能,你才具备吸引力,才有条件站在舞台上站着说一些话。”陈拯民认为技术创业不是搞模式,搞运营,搞技术重点在“搞”,很多科技创业者看到创业的风刮起来,自己也跟跳起来了,忘了真正的根在哪。“根是基础,对创业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媒体或者是资本,最终的考核指标是技术和产品。”

  陈拯民说他的初心是有一个地方,能让他特别高兴地做研发,“我最开始的工作就是电机研发,在研发的过程中,一个企业的轮廓慢慢成型。我的目标是创造这样一个企业,他能持续为中国的电机产业输出技术。我希望我的方法论能在电机产业上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