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心脏移植成功率有多高?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6-09 20:53:14   阅读量:0

  4月28日,12岁的江西男孩小包因严重心力衰竭住进了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九病房。第二天,小包的病情就突然恶化,血压几乎无法测出。在医务人员全力抢救后,医生和家属紧急沟通:“做心脏移植吧,不然小包随时可能会死亡。”

   千里换心记

  为了维持小包的生命,医生在小包的左心和右心插入双心辅助设备。这是一种短期人工心脏辅助设施,但是只能维持5到7天,时间过长的话,并发症风险会明显增加,小包还是会面临死亡的威胁。

  5月1日,经过医院和国家器官移植捐献管理中心等相关机构的紧急联系,传来脑死亡的广西小伙叶劲捐献的心脏与小包血型匹配的消息。当晚,一场叶劲和小包的“生命接力”就此开始。5月2日晚上8点53分,盛着这颗珍贵心脏的红色保温箱,安全地抵达安贞医院。移植组的医生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手术操作中。

  医生打开小包的心包,切断大血管,通过体外循环机进行辅助循环,以维持小包身体器官的供氧供血。然后小包衰竭的心脏被切断周围大血管和部分左心房后,从胸腔中被分离出来。然后将供体心脏修剪后植入胸腔,与小包的血管和剩余左心房组织吻合。

  在将小包已经孱弱不堪的心脏取出,换上这颗健康的心脏后,主刀的安贞医院北京心脏移植及瓣膜诊疗中心主任孟旭麻利地进行了缝合。随后,进行温血灌注、排气、主动脉开放;然后,手术室内的人们都在紧张地等待着这颗心的重新跳动。

  23点08分,在一阵短暂的静默后,在众人的注视下,小包的心脏轻轻开始蠕动了。

  23时12分,主刀医生孟旭走出手术室,宣布核心的主刀手术已顺利完成。孟旭表示,尽管心脏大小不匹配是手术难点,但它已恢复跳动,小包生命体征平稳。随后,小包被转入ICU病房。

  其实,千里换心,并不是孟旭碰到的第一例类似手术。

  2006年11月7日,孟旭教授就经历过一次千里快递供体、进行心脏移植的高难度手术。那时,内蒙古小伙子张俊峰29岁,已经和扩张性心肌病这个病魔反反复复斗争了大半年。决定换心后,一颗健康的心脏从河南长距离奔袭到北京。手术最终成功完成。2007年1月初,张俊峰还从内蒙古乘坐火车,历经15个小时的奔波,来到北京安贞医院进行复查。

  心脏移植已经是常规手术

  人类第一次误打误撞地开始接触到心脏外科手术是1896年,德国一名外科医生帮助一名22岁的小伙子成功缝补了被刺中的心脏。然而直到1967年,人类才真正实施了第一例“换心”手术。虽然病人只活了18天,最终死于肺感染。但是这例手术的意义是巨大的。因为它破除了一直以来被外科医生所相信的“任何一个试图进行心脏手术的人,都将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的魔咒。

  在一次次血和泪的经验中,心脏移植手术在慢慢摸索、发展、进步着。时至今日,换心手术已经不像早期的探索期那样,充满了艰辛和血泪。

  记者从北京安贞医院了解到,心脏移植术后1年生存率可达90%左右,移植术后10年生存率在70%左右。

  在近10年中,每年全球注册登记的心脏移植手术大约有3500例。中国2010-2012年的心脏移植数量在150-180例之间。而为小包做手术的安贞医院九病房,自1992年以来,已经累计完成240余例心脏移植。

  而且心脏移植手术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世界范围开展至今,已发展成为终末期心脏病人的常规治疗方法。说它是常规手术,是指在技术上已经没有任何困难,已成为常规的手术技术。应该说,受过良好训练的心外科医生都能做这一手术。目前在国内的许多大医院都有条件开展。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心衰患者都适合做心脏移植手术。一些严重的肝脏、肾脏或肺部疾病;严重的外周血管、中枢血管疾病;存在6个月内药物或者酒精滥用史等情况都不适合做心脏移植手术,因为它们会增加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而小包虽然完成了心脏移植手术,但是据孟旭主任介绍,小包之前的病情较为严重,他的肝脏、肾脏已经受到严重的损害,所以他还需要进一步的恢复。

  “换心”并没画上句号

  小包的“换心”过程其实并没有结束。在这颗健康的心脏重新跳动在小包的胸腔内后,还要解决如何让小包的身体将这颗心脏接纳为“自己人”的问题。

  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人体连对进入鼻腔的小小花粉,都要用打个喷嚏的方式将它“驱逐”,更何况是一颗统领全身供血的心脏。想要让身体接纳,难度非常之大。

  因为心脏移植属于异体器官移植,对于心脏移植患者来说,出现免疫排斥的风险始终存在,所以必须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但是免疫抑制剂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出现感觉异常等,还有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发生肾功能不全等症状。而且免疫抑制药物价格昂贵,每年需要花费3万元左右,对家庭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所以,小包很可能会继续做一种手术,免除排异反应带来的风险。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主任医师张海波说,为降低免疫排异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给小包做骨髓移植诱导免疫耐受,这样他吃药的剂量就会减少,副作用也会相应减少。

  这是一项新技术,也是孟旭领导的心脏移植团队的一个创新。这项新技术的名称叫骨髓腔内骨髓移植诱导心脏移植免疫耐受。

  在做完心脏移植之后,再做这种骨髓干细胞移植,不仅能帮助小包的身体免疫系统更好地接受这颗外来的心脏,还能够让他在未来少吃很多的免疫抑制药物,这意味着长期生存的希望将大大增加,同时家庭经济负担会大大降低。

  具体来说,也就是小包在接受心脏移植的同时,叶劲的骨髓也一并得到提取。心脏移植成功后,会分期将叶劲的骨髓给小包做移植,使小包的淋巴细胞对供体心脏产生耐受,不出现排异反应。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由于前期不需要接受放射线的照射,小包的淋巴细胞对外界包括细菌、病毒在内的其他抗原,都保持正常的免疫保护性反应。

  从2010年至今,利用这项新技术,孟旭和他的团队已经成功完成5例心脏移植后的骨髓移植手术。有两名患者免疫移植药物减少为常规剂量的1/3,一名患者减少为常规剂量的1/2,最长经过2年的观察证实没有心脏排异反应发生,也没有恶性肿瘤、白细胞减少、高血压、高血脂、肝肾功能异常等免疫抑制药物相关并发症。

  截止到发稿时,小包已经清醒,但还在ICU观察。这个坚强的男孩胸中跳动着一颗坚强的心脏。这颗生机勃发的心脏默默地告诉着人们,我们不该忘记的还有捐献这颗心脏的叶劲。他用自己在人世间最后的一点光和热,拯救了4个人。

  叶劲捐献出了他的肾脏、肝脏、心脏和眼角膜。叶劲的肝脏被移植给重庆市一名39岁患者;肾脏捐献给广西贺州市一名51岁患者和江西省一名48岁患者;心脏捐献给了小包,而角膜被送往广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