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发布 差旅人士、大学生睡眠质量亟待改善

来源:北京科技报    发布日期:2023-03-20 11:21:09   阅读量:0

3月17日,由喜临门睡眠研究院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和知萌咨询机构研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在北京发布。

文并摄/记者  赵天宇

在世界睡眠日到来前夕,3月17日《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在北京正式发布。该报告由喜临门睡眠研究院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和知萌咨询机构研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报告首次采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态调查数据,充分反映了睡眠与美好生活需要、幸福感、公平感等社会心态指标之间的关系。

国人平均睡眠时长不足8小时

据介绍,《报告》数据源于2022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Social Mentality Survey 2022)。这一调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在2022年7月~11月组织实施。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分层抽样和PPS概率抽样。

《报告》共有11个章节,从不同角度呈现国人睡眠平等、睡眠指数、不同群体、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睡眠医学、生活压力、生命意义、差旅人士、运动健身,以及大学生的睡眠情况,为推进“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重大任务,并倡导成年人每天睡眠7-8小时。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但《报告》显示,就不同群体的睡眠状况而言,民众的睡眠时长有待增加、睡眠质量自评有待提升。2022年,受访者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40小时,近半数受访者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8小时(47.55%),16.79%的受访者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7小时。

2022年,中国居民的睡眠指数得分为67.77分(百分制),较2021年增加了2.99分,且三个一级指标得分也较2021年均有所增加。但报告强调,睡眠问题依然普遍存在:早睡的人睡得更早了,而晚睡的人睡得更晚了,工作和睡眠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加剧了人与人之间在睡觉时间、睡眠时长以及睡眠质量上的差异,促进经济发展与睡眠之间的良性互动,将是未来需要思考和重视的议题。

此外《报告》还显示了共同富裕相关认知对睡眠状况的影响,作为与共同富裕相关的社会认知、态度与观念,阶层系统合理信念、阶层流动信念、奋斗价值观、富裕内归因倾向、贫穷内归因倾向同样影响民众的睡眠时长、睡眠质量自评。

关注差旅人士与大学生群体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对老年人、差旅人士、运动人群和学生群体等人群的睡眠质量给予了重点关注。尤其是差旅人士和大学生群体,报告指出他们都存在不同意义上的“睡眠不足”情况。

差旅人士方面,报告指出差旅人士入睡时间总体偏晚的同时,超8成的差旅人士在出差期间少于8小时,睡眠时间显著低于日常睡眠时长,57.70%的被调查者在出差期间平均每天睡6~7个小时;而平均每天睡4~5个小时,占比高达23.50%。

▲发布会同步进行了“良好睡眠 健康之源”圆桌论坛,就相关热点问题展开研讨

《报告》称,心理压力影响着差旅人士睡眠质量,研究发现,有高达81.73%的差旅人士有消极感受,比如情绪低落、焦虑及忧郁等。相对舒适安静、噪声小的酒店居住,好的、舒适的环境能够使差旅人士拥有良好的情绪状态,提高睡眠质量。

大学生群体方面,报告显示,熬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常态,57.96%的大学生经常熬夜,38.97%的大学生偶尔熬夜,不会熬夜的只有3.07%。在熬夜原因方面,因为“思绪太多,难以入睡“的大学生比例最高,为52.06%,成为大学生熬夜的主要原因,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也最大。

《报告》强调,大学生群体能够清晰的认知到“规律作息”的重要性以及睡眠可能导致的各种健康风险问题,但并没有积极改变自己的睡眠习惯。睡眠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普遍性显现,但社会并未形成多元化的帮助渠道。

提升睡眠质量是关乎个人健康、国家进步、文明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王俊秀表示:“睡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状况,促进不同群体间的睡眠平等,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也凸显了在国家战略层面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积极社会心态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