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泛黄的《诗经》,“相彼雨雪,先集维霰”的吟唱穿越三千年,我们的祖先始终在云卷云舒间破译天地玄机。二十四节气如大地的脉搏,勾勒出世间的农时密码。然而,近现代气象科学的星辰,一度在西方的天幕上闪耀。理论的断层,犹如横亘在古老经验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关山”,亟待一批“执灯者”前来攀越。著名气象学家朱和周先生,正是这关键一代中的杰出代表。

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有幸与朱和周先生之子、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原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朱定真相对而坐,在泛黄的照片与遥远的记忆长河中,共同追寻朱和周先生那段筚路蓝缕的科教岁月。
让国际化的理论种子绽放“本土之花”
朱和周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理气象系。1948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在留美期间担任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和加州大学分会的组织者。1950年,他响应祖国号召,放弃了自己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业与获得硕士学位的机会,中断学业回国,全身心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气象事业。

朱和周
回国后,他致力于气象系统的业务预报方法理论化和系统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台站业务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朱和周担任军委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合作成立的“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气象预报领班,开展天气分析预报工作,但硬件条件的落后带来了诸多挑战。然而,书房深夜不熄的灯火、密密麻麻的演算手稿映照出朱和周的学术执着。“记得小时候,即使是在家休息,父亲也常常埋首于很厚的书籍或资料堆中,一边读,一边写写画画,不是在绘图就是在进行推演。”朱定真回忆道。
欲解神州风云,必先贯通世界之学。朱和周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为舟楫,将当时国际上先进的天气动力学等理论“引渡”至中国。同时,他深刻认识到,任何理论都必须在祖国大地的经纬度上重新校准。面对青藏高原的巍峨屏障与东亚季风的独特脉动,他并未囿于既有范式,而是将学术的根须深深扎进中国独特的山川地貌之中,对远东冬季大气状态展开了创新性的理论分析,让外国的理论种子绽放出“本土之花”。
充满智慧与温度的人才培养
气象学的参天大树,其根基深植于人才的沃土。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专业气象人才寥若晨星。在这片亟待开垦的学术沃野上,朱和周毅然肩负起双重使命,不仅潜心科研,更将培育后学视为己任。1960年,他作为主要筹建人创建南京气象学院,并出任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学系首任系主任,曾主讲动力气象学、天气预报基础、大气环流等课程,将他所掌握的知识倾囊相授。

朱和周纪念雕像
当时的建校创业与今日的条件不啻天壤之别。对于留学归国的朱和周而言,无疑是一场意志与信念的考验。没有现成的楼宇与完善的设施,他便与大家一起挽起衣袖,挖土方、挑扁担、加固校舍、平整操场。
教育工作中,他深谙“师严然后道尊”的古训,对教师的遴选与锤炼近乎苛刻。他坚信,欲育栋梁,师者不仅要有深厚的学养根基,更要具备将浩渺知识清晰传递的教学艺术。因此,当教师的试讲未能达到他心中的标尺时,他会毫不留情地请其走下试讲台,责令其“回炉重造”。这份“不近人情”的背后,是他对学术尊严的恪守与对教育质量的极致追求。
这幅严谨到近乎冷峻的画卷,也有着非常温情的底色。当目光从讲台转向学生,便转为春风化雨般的关怀。教学工作之余,他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曾有一位学生因醉心戏曲考虑转行,朱和周发觉后便与其深谈,肯定他在气象方面的天赋与特长,提示他戏曲更适合作为爱好,应发挥自身所长助力国家气象建设。如今,这位学生已成为气象学领域的知名专家。
课余时间,他常常对学生说:“科学研究就是探索和认知自然现象。对你所研究的自然现象,要观察清楚。不仅要认识它们存在的事实,而且还要思考它们原因和机理。这些事实、规律和机理,是客观存在的,并不因你在研究它们而有所改变。任何人做出的成果,别人应该可以重复。”
专业知识的分享之余,朱和周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他为擅长俄文、英文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推动他们做好国际先进气象知识的引进与学习。对于英文能力薄弱的学生,他积极分享学习外文的科学方法。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曾在文章中回忆道:“刚上大学时我觉得读懂英语论文非常困难,但朱和周老师告诉我不要畏难,可以根据英文的词义和文法将论文翻译成中文并写下来。只要认真翻译40页,之后便能顺畅阅读。果然,在还未翻译到40页时,我就逐渐能够自己阅读了。”
这种充满智慧与温度的培养,使得一批批学子在朱和周的悉心浇灌下茁壮成长。他播下的不仅是气象学的专业知识,更是一颗颗胸怀天下、追求卓越的种子。后来,这些种子破土而出,长成了参天大树。如今,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国雄、世界气象组织原副秘书长颜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何金海等许多学生都成了支撑起中国气象事业的栋梁之材,为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奠基与腾飞注入了不可或缺的强劲推力。
一脉相承的“朱家气象”
朱和周身上的光热,不仅温暖并照亮了无数学子的前行之路,也如同一盏沉静而恒久的灯火,映照在家庭之中,深刻塑造了其子朱定真的人生底色。
在朱定真的记忆深处,父亲是一位治学一丝不苟的严父,令他自幼便怀有一份深沉的敬畏。但在这份敬畏中,他也时常感受到暖意。父亲曾给他买了许多小儿书,其中一部书的情节让他印象深刻:有人无意中发明了一台可以“呼风唤雨”的气象机器,只需按动按钮,河流便会瞬间冰封,雷电亦能为其所驱使。这份气象学的“幻境”像一颗天马行空的种子被悄悄种下,科学的浪漫与父亲的热爱悄然融合,为朱定真走上气象探索之路开启了序章。
十几年后,当朱定真成为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一名学生,他感到自豪却又充满压力。他回忆道:老师们都知道我的身份并对我寄予厚望,尽管我自知可能无法达到父亲的学术高度,但我依然秉持父亲严谨、求真的理念拼尽全力将学业做到最好。
即便身为气候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同样需要深入研习天气学,走进弥漫着紧张与严谨气息的实习台,分析那一张张布满符号与线条的天气图,制作出自己的实习预报,再与当地气象台发布的权威预报进行比对。这种培养方式使得学子们在步出校门时,便能迅速融入业务一线,满足国家气象建设的迫切需求。
在朱定真的追忆中,他的老师曾和他谈起:这份注重实践、服务国家的宝贵传统及一直沿用的“一条龙”教学法,其源头正来自他的父亲朱和周先生。早在朱先生执教之时,他便将“经世致用”刻入教学的精髓,极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以扎实的学问解决中国气象急迫的实际问题。

朱定真
或许鲜为人知,在注重科研与教学之余,朱和周也十分注重科普工作。早在1954年,他便发表了一部科普书《基本建设的气象知识》,书中运用生活中的事例生动地比喻天气学原理,让人印象深刻。身为其子,朱定真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生动的科普思路,习惯在不违背原理的情况下,以更具有生活气息的表达进行科学传播。数年间他荣获了由中国科协主办的“典赞·2015中国科学传播”活动中“十大科学传播人”等许多重量级科普奖项,收获了公众的广泛好评。

《基本建设的气象知识》图书封面
朱定真参与北京电视台《直击最前沿》节目录制(上)
朱定真讲座后被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中心小学的学生追问问题(左下)
朱定真获得的“十大科学传播人”奖杯(右下)
时过境迁,当朱定真自己也成为气象领域的专家,回望往昔,方才愈发深刻地领悟到,父亲严谨的科研态度、先进的教育理念、生动的科普思维,实则是一种身体力行的最高准则的传递。那是一种沉静而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未曾言传,却已身教,将科学家应有的爱国、求真、守正与担当,深深烙印在他的血脉之中,为他在科研、科普工作中的杰出表现提供本源动力。
纵观朱和周先生的一生,仿若一曲以家国情怀为基调、以科学精神为旋律的壮丽诗篇。不仅在当时为我国气象事业的长足发展注入了开拓之力,更激励着一代代后来者在这条探索之路上砥砺前行。
来源:北京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