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口腔异味的真正原因:不仅仅是食物
2025-04-14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2786

撰文/林莉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早上醒来嘴里有异味、长时间不说话后感觉口气不清新,或在和人近距离交谈时对方皱起了眉头。我们常以为口臭只是因为吃了重口味的食物,比如大蒜、洋葱或咖喱。但事实上,口腔异味的根源远比想象中复杂,不只是“吃了什么”这么简单。

什么是口腔异味

口腔异味是指从口腔散发出的令人不适的气味。这种气味可以是暂时性的,也可能是长期存在的,影响社交、工作乃至心理健康。数据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群在不同阶段会出现明显的口腔异味问题。口腔异味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口臭常在清晨或空腹时出现,多因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细菌代谢产物增多,气味较轻,清洁口腔后可以改善。而病理性口臭则是持续存在的,往往和口腔、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甚至全身疾病有关。

食物只是表面原因

大多数人将口臭归因于吃了味道重的食物。虽然这类食物确实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口气不佳,但它们并非真正的“罪魁祸首”。以大蒜为例,它的某些含硫化合物能在体内代谢后通过肺部呼出,产生异味。但这种异味通常在数小时内会自然消散,不会持续数天或成为长期困扰。如果一个人长期口气不清新,即便没有摄入刺激性食物,也存在异味,那么很可能另有隐情。

真正的根源在口腔自身

超过80%的口腔异味,实际上源于口腔本身的问题。口腔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温暖潮湿、营养充足,非常适合细菌生长。如果日常清洁不到位,细菌就会在牙齿、舌苔、牙龈、口腔黏膜等处大量滋生,分解食物残渣或脱落的细胞,释放出含硫的挥发性物质,这些正是引起异味的主要气体。

牙龈炎和牙周病:这是最常被忽视的“口臭元凶”。牙龈炎和牙周病是由于牙菌斑长期堆积引起的慢性炎症,会导致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甚至牙槽骨吸收。在这个过程中,口腔中会形成许多“死角”藏匿细菌,而细菌代谢的产物正是导致口臭的“臭源”。

龋齿(蛀牙):蛀牙形成的龋洞是细菌的天然避风港,食物残渣容易滞留其中,不易清洁,久而久之产生腐败气味。即使表面不明显,深层龋坏也可能带来明显口腔异味。

舌苔过厚:舌头表面并不是光滑的,而是布满了细小的乳头结构。如果舌苔较厚,尤其是舌根部,细菌和食物残渣容易附着其上,成为异味来源。

口干症或唾液分泌减少:唾液具有自洁作用,能够冲刷口腔、抑制细菌。如果因为熬夜、压力大、药物副作用或某些疾病(如糖尿病、干燥综合征)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细菌容易大量繁殖,异味自然加重。

超越口腔的“深层问题”

胃肠道疾病: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都可能通过胃气上逆影响口腔气味。尤其是幽门螺旋杆菌,它除了引发胃病,也被认为与慢性口臭有关,治疗后部分人群口臭可明显缓解。

呼吸系统感染:慢性咽炎、鼻窦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疾病可产生带有异味的分泌物,这些分泌物流入口腔或鼻腔,也会导致口气不佳。慢性鼻窦炎患者甚至会因脓性分泌物长期积聚而出现特殊的臭味。

糖尿病与肝肾疾病:糖尿病病人若血糖控制不良,可能会出现酮体代谢紊乱,导致“水果味”或“腐败味”口气。肾功能衰竭患者则可能因尿毒素积聚,出现氨味或尿臭味口气。肝功能严重损害时,也可能散发出一种“肝臭”。

如何正确判断与应对

如果只是偶尔出现口腔异味,比如早起、饮食后、空腹时间较长,通常不必过度担心。勤漱口、刷牙、喝水即可缓解。但如果以下情况出现,建议及时就医:口臭持续存在,自己或他人长期感知;已注意清洁口腔,异味仍明显;合并牙龈出血、牙齿松动、口腔疼痛等症状;怀疑伴随胃部不适、咽喉问题或其他慢性疾病。

坚持早晚刷牙、使用牙线或牙间刷、清洁舌苔、定期洗牙,是预防口臭的第一步。如果怀疑病理性原因,需配合口腔科、耳鼻喉科或消化科进行进一步检查,查找真正病因。

口腔异味虽不是大病,但它对人的社交影响极大。许多患者因为尴尬和羞耻感,不愿开口、不敢靠近别人,逐渐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工作、婚姻和生活质量。而实际上,绝大多数口臭问题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及时干预。食物只是短期刺激,真正的问题往往隐藏在你每天忽略的细节里。

(单位:灵川县大圩镇中心卫生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北京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开课!覆盖1400多所学校
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式盛大启幕 开启科普“全月深耕” 新征程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