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唐小媚
每天中午写字楼电梯把饱餐一顿的白领送回工位,很少有人意识到,真正左右下午状态的并不是咖啡,而是刚刚下肚的那碗米饭或那块面包。它们会在接下来的两小时内掀起一场血糖风暴,而决定风暴强度的,正是一个被多数人忽视的数字——血糖指数(GI)。
1.什么是GI
所谓GI,是科学家把含50克可消化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等量纯葡萄糖做对比后得出的百分比。葡萄糖被定为100分,以此为标尺,70分以上的食物被称为高GI,它们在消化道里像短跑选手,几分钟内就把大量葡萄糖塞进血液,导致血糖曲线陡升;55分到70分之间的中GI食物则像匀速跑者,血糖上升平缓;55分以下的低GI选手更像马拉松运动员,把葡萄糖一点点释放,让血糖线蜿蜒向上,却从不失速。
高GI带来的第一波冲击是“餐后昏迷”。血糖骤升会触发胰岛素“海啸”,把过量葡萄糖搬进肌肉、肝脏和脂肪细胞,血糖又被迅速拉回低位,大脑因短暂能量断供而犯困。第二波冲击是脂肪囤积。胰岛素不仅降糖,还是脂肪合成的主开关,腰腹成为它最偏爱的“仓库”。第三波冲击是胰岛疲劳。日复一日的“胰岛素急救”让β细胞像被拉到极致的皮筋,最终失去弹性,2型糖尿病由此登场。第四波冲击则躲在血管深处:高血糖和胰岛素波动持续损伤血管内皮,动脉粥样硬化已悄然来袭。
2.常见食物的GI值
如果把常见主食做成一张交通信号灯,白馒头、白米饭、糯米、即食燕麦片稳稳停在红灯区;全麦面包、糙米饭、荞麦面闪着黄灯;大麦、藜麦、鹰嘴豆、绿豆饭则亮起绿灯。但同样一颗土豆,带皮蒸煮后放凉,因抗性淀粉增加,GI可从90降到40;香蕉越成熟,GI越高;粥煮得越久糊化越充分,GI也一路飙升。换言之,加工深度、烹饪时间、冷却回生、成熟程度,都会让一张“GI表”不断变色。
真正决定餐后血糖的,不仅是GI,还有血糖负荷(GL)。GL把实际吃进嘴的碳水化合物数量也计算在内。西瓜的GI高达72,但100克西瓜只含6克碳水,吃半斤西瓜GL也仅有18,仍然安全;而两片白面包GL就突破30,血糖风暴名副其实。这提醒我们,控制分量与选择低GI同样重要。
3.让GI曲线告别“过山车”
想让血糖曲线告别“过山车”,有四个日常动作足够见效。第一,主食“混搭”。把精白米与糙米、藜麦、鹰嘴豆按2:1:1比例同煮,不仅GI下降,膳食纤维、镁和B族维生素也同步上升。第二,进餐顺序。先喝一小碗蔬菜汤,再吃高纤蔬菜,接着是鸡胸、鱼或豆制品,最后才轮到米饭或面条。纤维、蛋白质和脂肪像减速带,把碳水吸收速度拖慢30%以上。第三,混合膳食。单独啃一只法棍,GI高达95;若同时搭配牛油果和鸡胸肉,整体GL立刻被腰斩。第四,烹饪偷懒。蔬菜能切大块就别切细丝,能凉拌就别炖烂;水果直接啃比榨汁好,完整细胞壁是天然的缓释胶囊。
4.GI是不是越低越好
GI并不是越低越好。坚果GI只有15,却热量惊人;炸薯条的GI甚至低于水煮土豆,却会带来反式脂肪。真正的健康饮食,是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让低GI与高营养密度结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餐盘比例”仍是最佳参照:一半蔬菜水果,四分之一全谷杂豆,四分之一优质蛋白,再用适量优质油脂点缀。
一份“不困”的午餐可以这样做——生重50克的藜麦糙米先蒸熟;100克鲈鱼用姜片清蒸;西蓝花200克焯水后加橄榄油、蒜末凉拌;紫菜虾皮豆腐汤先喝半碗;餐后一小时再补半颗苹果。整餐GL不足20,热量约550千卡,却能把血糖峰谷差控制在安全范围,下午会议不再哈欠连天。
总之,把GI当作餐盘里的红绿灯,而非束缚自由的枷锁。红灯食物不是毒药,偶尔解馋无妨;绿灯食物也非万能,超量同样增重。真正的秘诀是“混搭+顺序+分量”,让血糖曲线像舒缓的丘陵而非陡峭的悬崖。从下一餐开始,先添两口蔬菜,再动筷子,你会惊喜地发现:午后不再昏沉,牛仔裤悄悄变松,能量像涓涓细流,让你活力满满到下班。
(单位: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省市:四川省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