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孙凤娇
消化内科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健康问题,涵盖了从轻微的胃部不适到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中,胃炎和胃溃疡是两种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它们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本文将带您全面了解这两种疾病,从定义、病因、症状到治疗与预防,助您更好地认识和应对消化内科疾病。
一、胃炎:胃黏膜的“红色警报”
1. 定义与病因
胃炎是指胃黏膜的炎症,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多由饮食不当(如暴饮暴食、食用刺激性食物)、药物刺激(如非甾体抗炎药)或酒精中毒引起;慢性胃炎则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反应、长期吸烟饮酒等因素密切相关。
2. 症状表现
胃炎的症状多样,轻度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感,饭后尤为明显;随着病情加重,可能出现胃痛(隐痛、钝痛或烧灼感)、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慢性胃炎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
3. 诊断与治疗
诊断胃炎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及胃镜检查。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病变。治疗方面,急性胃炎需去除诱因,如停用相关药物、调整饮食;慢性胃炎则需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
二、胃溃疡:胃黏膜的“隐形伤口”
1. 定义与病因
胃溃疡是指发生在胃角、胃窦、贲门和裂孔疝等部位的溃疡,是消化性溃疡的一种。其病因复杂,主要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此外,吸烟、饮酒、精神压力大等也是胃溃疡的诱发因素。
2. 症状表现
胃溃疡的典型症状为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钝痛、灼痛或饥饿样不适感,可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疼痛多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现上述节律。部分患者可能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表现。
3. 诊断与治疗
诊断胃溃疡同样需要胃镜检查,镜下可见胃黏膜有圆形或椭圆形缺损,边缘整齐,底部覆盖有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性渗出物。治疗方面,除针对病因治疗外,还需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对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需进行根除治疗。
三、胃炎与胃溃疡的关联与区别
胃炎和胃溃疡在病因、症状和治疗上存在一定的关联与区别。
关联:两者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异常等因素有关;长期未治疗的慢性胃炎可能进展为胃溃疡。
区别: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的炎症,而胃溃疡则已形成黏膜缺损;胃炎症状相对较轻,胃溃疡则疼痛更剧烈且呈节律性。
四、预防与日常护理
1. 饮食调理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辛辣、油腻、生冷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
2. 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
3. 定期体检
对于有消化系统疾病家族史或长期存在胃部不适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4. 遵医嘱用药
如有胃部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切勿自行购买药物服用,以免加重病情。
消化内科疾病中的胃炎和胃溃疡是两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它们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通过了解这两种疾病的定义、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应对消化内科疾病。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定期进行体检,也是预防消化内科疾病的重要措施。让我们从日常做起,关爱自己的消化系统健康。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省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