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胡艳
在外科临床中,导尿管是帮助术后患者解决排尿问题的常用工具,但它也带来了尿路感染的风险。数据显示,留置导尿管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患者,这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成本,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全身性感染,威胁生命。因此,做好导尿管护理对预防尿路感染至关重要,外科护士通过规范操作与精心照护,为患者筑牢防线。
插管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预防感染的首要环节。护士会全面评估患者病情,严格把握导尿管留置的适应证,仅在患者确实存在排尿困难、尿潴留等必须情况时才进行插管,从源头减少感染可能。对于老年患者或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护士会更加谨慎评估,必要时提前与医生沟通,制定更细致的防护方案。
同时,护士会仔细核查导尿管及相关用物的包装完整性与有效期,确保使用无菌物品。操作前,他们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按“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后戴上无菌手套。此外,用碘伏等消毒剂对患者会阴部按由内向外、自上而下的顺序彻底清洁消毒,可有效杀灭皮肤表面细菌,降低感染风险。
插管过程中,严守无菌操作原则是预防感染的核心。护士会维持操作区域的无菌环境,避免无关人员走动造成污染。插管时动作轻柔准确,防止尿道黏膜受损——黏膜受损会降低防御功能,使细菌更易侵入。
护士还会依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导尿管,过粗或过细都可能刺激或损伤尿道。插管成功后妥善固定,避免移位或脱出,减少反复插管带来的感染机会。连接导尿管与集尿袋时,确保接口无菌,不触碰非无菌区域,防止细菌由此进入尿路。
插管后的护理同样关键。护士会保持导尿管通畅,避免其受压、扭曲或堵塞,发现引流不畅及时处理,必要时更换导尿管,防止尿液潴留引发感染。集尿袋需定期更换,普通集尿袋每周1~2次,抗反流集尿袋可适当延长,具体依患者情况和医嘱而定。
更换集尿袋时,护士会严格无菌操作:先关上导尿管的开关,再分离接口,更换后确保接口紧密连接,防止尿液渗漏和细菌侵入。同时注意集尿袋位置低于膀胱水平,在患者翻身或活动时,也会特别留意调整集尿袋位置,避免因体位变化导致尿液反流,进一步降低感染风险。
在日常护理中,护士每天为患者清洁会阴部和尿道口,用温水或碘伏棉球擦拭以保持清洁干燥。女性患者重点清洁尿道口周围和阴道口,男性患者则需翻开包皮清洁冠状沟,防止细菌滋生。护士还会鼓励患者多喝水以增加尿量,通过尿液冲洗减少尿路细菌,但肾功能不全等特殊患者的饮水量需遵医嘱调整。此外,密切观察患者尿液的颜色、性状、量及是否出现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感染症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检查治疗。
患者和家属的配合也不可或缺。护士会向他们讲解导尿管护理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指导保护导尿管,避免牵拉、折叠导致脱出。告知他们若出现尿液异常、尿道口疼痛、发热等情况,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家属协助护理时要保持手部清洁,不触碰导尿管接口和尿道口等无菌区域,共同参与感染预防。
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需要外科护士在插管前、中、后各环节严守无菌原则,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同时也离不开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临床中,护士会不断总结经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提供更优质安全的服务。
(单位:富顺县代寺镇中心卫生院,省市:四川省自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