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中药房里的“五味”奥秘:辛甘酸苦咸背后的药理作用
2024-12-23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6436

撰文/陈伟旭

走进弥漫着草木清香的中药房,药斗里整齐排列的药材不仅形态各异,更蕴藏着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这看似简单的味觉分类,是中医数千年来认识药物性能的独特视角,也是中药发挥疗效的重要密码。现代药理学研究正逐步揭开“五味”背后的科学奥秘,原来每种味道都对应着特定的化学成分和生理效应,它们共同构成了中药疗效的物质基础。

辛味药:打开气血通道的“动力源”

辛味药以麻黄、桂枝、生姜等为代表,其辛辣刺激的口感源自挥发油类成分。麻黄中的麻黄碱能兴奋交感神经,促使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加,这与中医所说的“辛温解表、发汗散寒”完全吻合。在治疗风寒感冒时,麻黄通过促进外周血液循环,快速缓解恶寒发热、无汗等症状,其发汗作用的强度与挥发油含量呈正相关。

桂枝的辛味来自桂皮醛,这种成分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所以中医常用它“温通经脉”。现代研究发现,桂枝煎剂可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30%,这为其治疗心脉瘀阻所致的胸痛提供了科学依据。细辛的辛辣成分黄樟醚则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的痛觉传导,发挥“祛风止痛”功效,但其毒性成分也提醒着中医“细辛不过钱”的用药智慧。

甘味药:滋养身心的“能量库”

甘味药多为补益之品,其甜味主要来自糖类、苷类等成分。人参的甘味源于人参皂苷,这种活性成分能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与中医“大补元气”的描述高度一致。实验表明,人参皂苷Rg1可促进蛋白质合成,对疲劳小鼠的耐力提升达40%,印证了其“益气生津”的功效。

甘草作为“国老”,其甘味成分甘草甜素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抗炎、抗过敏,这正是它“调和诸药、缓急止痛”的药理学基础。在治疗胃溃疡时,甘草酸可促进胃黏膜修复,抑制胃酸分泌,与中医“甘能缓中”的理论形成呼应。

酸味药:守护平衡的“调节器”

酸味药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效,其酸涩口感多来自有机酸类成分。五味子中的柠檬酸、苹果酸能促进唾液分泌,同时抑制胃肠蠕动,这种双向调节作用,完美体现了“酸能敛汗、涩肠止泻” 的功效。临床研究证实,五味子提取物可使盗汗患者的夜尿次数减少50%,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有关。

乌梅的酸味成分熊果酸具有显著的抗菌作用,尤其对痢疾杆菌有强抑制力,这解释了它“涩肠止痢”治疗腹泻的原理。更令人称奇的是,乌梅中的果酸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强肝脏解毒功能,这与中医“酸入肝”的理论不谋而合。

苦味药:清除病邪的“清洁剂”

苦味药多具有清热泻火功效,其苦味主要来自生物碱、苦味苷等成分。黄连的苦寒源于小檗碱(黄连素),这种生物碱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强抑制作用,是中医治疗痢疾的“要药”。现代研究发现,小檗碱还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这为其“清热解毒”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新解释。

咸味药:攻坚散结的“消融器”

咸味药以软坚散结为主要特点,其咸味多与矿物质成分有关。芒硝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钠,其高渗特性能吸收组织水分,使肠道内容积增加,产生泻下作用,同时外用可软坚消肿,治疗疮疡肿痛。这与中医“咸能软坚、泻下通便”的记载完全一致。

中药的五味并非孤立存在,多数药材具有复合滋味,如乌梅酸中带涩,当归辛甘兼备。这种五味的组合,对应着多种化学成分的协同作用,形成了中药疗效的“复方优势”。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五味的搭配能增强药效、降低毒性,如麻黄(辛)与桂枝(辛甘)配伍,发汗作用增强30%;黄连(苦)与甘草(甘)同用,可降低黄连的苦寒伤胃之性。我们更能体会到中医“药食同源”“性味归经”理论的深刻智慧——那是古人用味蕾尝出来的科学,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疗愈密码。在中药房的药香里,五味交织成的不仅是味觉的交响,更是生命与自然对话的永恒旋律。

(单位:广宗县件只中心卫生院,省市:河北省邢台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科技文化融合撬动新消费
北京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中关村指数2025”发布!IASP2025大会奏响创新强音
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式盛大启幕 开启科普“全月深耕” 新征程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