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张维
超市货架上的面包蓬松柔软,罐头里的水果色泽鲜亮,饮料酸甜适口——这些美味的背后,都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的“功劳”。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基石,食品添加剂能延长保质期、改善口感、保持色泽,但滥用或超量使用也可能带来健康风险。理化检验技术就像一把精准的“标尺”,通过科学检测划定安全剂量的边界,让食品添加剂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守护我们的健康。
食品添加剂按功能可分为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色素等23个类别,防腐剂如苯甲酸钠能抑制微生物生长,让面包在常温下存放3天不变质;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可替代蔗糖,为糖尿病患者提供甜味选择;增稠剂如卡拉胶能让酸奶保持顺滑口感。这些添加剂若在标准范围内使用,对人体无害,但超过安全剂量则可能引发代谢紊乱、过敏反应等健康问题。
确定每种添加剂的安全剂量,需要经过严谨的毒理学研究。科学家会对实验动物进行长期喂养试验,计算出“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即人终身每日摄入该物质而不产生健康危害的最大量。例如防腐剂山梨酸钾的ADI值为0~25毫克/千克体重,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摄入不超过1.5克即为安全。理化检验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检测确认食品中添加剂的实际含量,确保不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最大使用量。
检测不同类型的添加剂,需要匹配不同的技术手段。针对防腐剂和甜味剂,高效液相色谱仪是实验室的“主力装备”。检测人员将食品样本粉碎、提取、过滤后,注入色谱仪,仪器通过不同物质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差异进行分离,再根据峰面积计算含量。这种方法能在30分钟内完成对山梨酸钾、苯甲酸钠、甜蜜素等10余种添加剂的同步检测,精度达到百万分之一克。
色素检测则常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人工合成色素如柠檬黄、日落黄具有特定的分子结构,质谱仪能通过分析其特征离子碎片精准识别,即使在每千克食品中仅含0.1毫克的极低浓度,也能被准确测定。我国国家标准GB 2760明确规定,碳酸饮料中柠檬黄的最大使用量为0.1克/千克,而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色素,这些限制都需要通过理化检验来监督执行。
对于增稠剂、乳化剂等大分子添加剂,检测手段更为特殊。例如卡拉胶需要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仪测定分子量分布,确保其不会在体内蓄积;而磷酸盐类膨松剂则通过离子色谱仪检测,避免因过量摄入导致钙磷代谢失衡。这些检测不仅关注添加剂的总量,更注重其化学特性是否符合安全标准。
食品添加剂的剂量决定毒性,以亚硝酸盐为例,它作为护色剂能让肉制品保持鲜红色泽,抑制肉毒杆菌生长,但过量摄入会引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国家标准规定肉类罐头中亚硝酸盐的最大使用量为0.15克/千克,而理化检验能精确到0.001克/千克的水平,确保其含量在安全红线内。实验数据显示,一个成年人每天需食用10公斤符合标准的香肠,才可能超过亚硝酸盐的ADI值,这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发生。
检测过程中,“基质效应”是必须克服的难题。不同食品的成分差异可能干扰检测结果,比如果酱中的高糖分可能吸附防腐剂,导致检测值偏低。为解决这一问题,检测人员会采用“标准加入法”——在样本中加入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通过对比回收率判断基质干扰程度,确保最终结果的准确性。这种严谨的操作,让检测数据能真实反映食品中添加剂的实际含量。
普通人在选购食品时,可通过查看配料表了解添加剂使用情况。按国家标准要求,食品添加剂必须如实标注,且按含量从高到低排列。例如看到“山梨酸钾”出现在配料表靠前位置时,说明其用量相对较多,但只要在标准范围内就无需担心。对于儿童食品,建议优先选择添加剂种类较少的产品,同时注意查看营养成分表中的钠含量(许多添加剂含钠),避免过量摄入。
理化检验技术就像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监督员”,既不让必要的添加剂因“谈添色变”而被误判,也不让超量使用的添加剂蒙混过关。在食品工业发展与公众健康之间,科学的检测数据筑起了一道精准的防护墙。理解了安全剂量的边界,我们就能更理性地看待食品添加剂,在享受现代食品便利的同时,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单位:保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市:河北省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