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雪莹
在中医诊疗的场景中,医师手持银针,精准刺入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常常能迅速缓解疼痛、改善功能,甚至调节脏腑状态。这些被反复验证有效的特定部位,被称为“穴位”。穴位是针灸疗法的核心要素,不仅承载着中医对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解,也体现了“以小制大”的治疗智慧。几千年来,针灸以其简便、高效、副作用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而关于穴位的本质、它们在人体中的真实结构,以及针刺为何能起效,这些问题至今仍是古今中外医学研究者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现代医学试图用解剖学、生理学、神经科学等手段揭示其机制,而中医则通过长期临床积累和整体观念提供了另一种解释路径。无论视角如何,穴位都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
穴位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腧穴”,是人体经络系统中气血运行的关键节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已记载了一百六十多个经典穴位,它们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等主要经络上,形成了一张贯通全身的能量网络。古人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刺激这些特定点位能调节脏腑功能,这种“以点带面”的治疗思路,与现代医学的神经反射理论有着奇妙的呼应。
从现代解剖学角度看,穴位的分布并非随机。研究发现,多数穴位位于神经末梢密集区、肌肉肌腱连接处或血管丰富的部位。例如,常用于缓解头痛的“合谷穴”,正处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的神经干附近;治疗胃病的“足三里”则紧邻腓肠肌神经分支。这些区域对机械刺激(如针刺)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周围组织,就像身体上的“信号放大器”,能更高效地将刺激转化为生理反应,这为穴位的物理特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针灸“点穴”起效的机制,是多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当银针刺入穴位时,会引发局部组织的轻微损伤,促使人体释放内啡肽等天然止痛物质,这是针灸镇痛的重要原因。同时,针刺产生的生物电信号可通过神经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状态,进而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2023年《自然・神经科学》杂志的研究证实,电针刺激特定穴位能激活迷走神经通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这为针灸的抗炎作用提供了分子层面的证据。在临床中,不少关节炎患者通过针灸治疗,关节肿胀和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正是这种抗炎机制的直观体现。
经络的实质是穴位研究的另一大谜题。虽然解剖学上尚未发现独立的“经络管道”,但现代影像学技术揭示了重要线索:穴位之间存在低电阻、高代谢的组织通道,其沿线的结缔组织间隙能更高效地传递生物信息。这种“隐形网络”可能是古人通过“气感”感知到的生理通道,就像人体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让穴位间的信号传递更迅速、精准。
随着科技的发展,针灸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在疼痛管理领域,针灸被用于缓解慢性腰痛、偏头痛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已将针灸列为慢性疼痛的推荐疗法之一;在康复医学中,它能促进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许多康复中心将其与现代康复训练结合,显著提升患者的恢复速度;甚至在辅助生殖技术中,针灸也被证实可提高胚胎着床率。2010年,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这一古老疗法获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可。如今,在写字楼里,不少白领定期接受针灸调理,缓解久坐带来的颈肩不适;在运动赛场上,运动员也会借助针灸快速消除肌肉疲劳,针灸已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着中西医交叉研究的不断深入,从《黄帝内经》到现代高科技实验室,针灸疗法正经历科学的验证与发展。中医认为针灸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而其背后的生理机制仍然是未解之谜。西方医学通过神经学、解剖学和微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逐步揭示针灸在神经传导、内分泌调节和免疫反应方面的作用。科学与传统的结合,为这项疗法提供了新的理解视角。
当银针刺入肌肤的那一刻,不仅是古老智慧的传承,更是一场对人体生理机制的深入探索。随着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基因组学等高端技术的应用,我们距离揭开穴位本质的谜团的那一天越来越近。未来,随着更多研究的深入,我们将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穴位的实际作用和机制,推动这一传统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使其在全球医疗体系中展现出更加耀眼的光辉。
(单位:成都二零四医院,省市:四川省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