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兰
“血压高了要少吃盐、血糖高了得控糖、血脂高了得少吃肉”——这些健康建议几乎每个家庭都耳熟能详。但当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时,仅靠单一指标的管控远远不够。“三高共管”已成为现代慢性病管理的核心策略。
一、三高,隐形的“健康杀手联盟”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被称为“三高”,它们看似独立,实则共享着相同的“土壤”——不良生活方式。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肥胖、吸烟酗酒等,都是滋养这三者的温床。数据显示,我国三高患者中,约40%存在“三高并存”现象,这类人群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的风险是单一疾病患者的3倍到5倍。
高血压是血管的“隐形压力”。当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时,持续的高压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为心肌梗死、脑梗埋下伏笔。
高血糖是代谢的“紊乱信号”。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糖尿病。长期高血糖会像“糖衣炮弹”一样腐蚀血管和神经,导致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
高血脂是血液的“黏稠危机”。当总胆固醇≥6.2mmol/L或甘油三酯≥2.3mmol/L时,多余的脂质会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使血管变窄、弹性下降,直接推高血压并诱发血栓。
二、三高为何必须“共管”
三高之间存在“协同作恶”的机制。例如,高血脂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重心脏泵血负担,从而升高血压;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脂质更容易沉积,加速动脉硬化;而高血压又会进一步撕裂受损的血管内皮,形成恶性循环。这种“1+1+1>3”的效应,使得单一疾病的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三、如何进行“三高共管”
1.精准评估
共管的第一步是全面评估心血管风险。例如,一位50岁男性,血压150/95mmHg、空腹血糖6.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5mmol/L,虽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但已属于“糖尿病前期+高血压1级+高血脂”,未来10年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高达15%。针对这类患者,需立即启动生活方式干预,并在医生指导下考虑药物联合治疗。
2.饮食要“营养均衡”
传统观念认为,三高患者需严格限制盐、糖、脂肪的摄入。但现代营养学强调“营养密度”和“膳食模式”。高血压患者每日盐摄入量应<5克,同时增加钾摄入(如香蕉、菠菜),钾可促进钠排出,辅助降压。糖尿病患者需控制总热量,但可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如燕麦、糙米,避免血糖剧烈波动。高血脂患者,应减少饱和脂肪(如动物油脂)和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如深海鱼、坚果)的比例。
3.主动享受运动
运动是三高管理的“天然药物”。研究表明,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使高血压患者收缩压降低5~8mmHg,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降0.5%~1%。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老年人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调节呼吸;上班族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微运动”,如爬楼梯;肥胖患者可尝试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4.药物联合作战
当生活方式干预无法达标时,药物是三高共管的重要武器。
降压药,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不仅可降压,还能保护肾脏,适合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糖药,如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对血脂有一定调节作用;降脂药如他汀类药物是降低LDL-C的首选,可稳定斑块,减少心肌梗死风险。需要强调的是,药物调整必须遵医嘱,切勿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四、共管关键需注意
三高共管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工程。患者需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并记录数据,与医生共同制定管理方案。医生则需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从整体出发,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连续性的照护。
(单位: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省市:四川省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