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运动防护与骨科损伤:避免常见运动伤害的策略
2025-03-31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2493

撰文/丁栋

运动是保持健康的基石,它能增强心肺功能、提升肌肉力量、改善心理状态,但伴随运动而来的骨科损伤风险也不容忽视。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数据,我国每年因运动导致的骨科损伤病例超过300万,其中60%以上是可以通过科学防护避免的。无论是专业运动员还是健身爱好者,掌握运动防护知识、了解骨科损伤的预防策略,都是享受运动乐趣的前提。

常见运动骨科损伤的类型与成因

骨科损伤在运动中极为常见,不同运动项目的损伤类型各具特点,但核心成因往往与发力不当、准备不足或过度使用有关。

踝关节扭伤是所有运动中发生率最高的损伤,约占运动损伤总数的20%。在篮球、羽毛球等需要快速变向的运动中,脚踝突然内翻或外翻,超过韧带承受范围就会导致撕裂。研究显示,有过踝关节扭伤史的人再次受伤的概率是普通人的3倍,这与韧带修复后稳定性下降密切相关。

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也是运动损伤的“重灾区”。半月板损伤多发生在足球、篮球等对抗性运动中,当膝关节屈伸时突然旋转,半月板被挤压在股骨和胫骨之间就可能造成撕裂。前交叉韧带断裂则常见于滑雪、篮球运动,瞬间的急停、变向或落地不稳会让韧带承受超过其极限的拉力,患者常能听到“啪”的响声,随后出现剧烈疼痛和关节不稳。

肩袖损伤在游泳、网球等上肢主导的运动中高发。自由泳的划水动作、网球的发球动作会反复牵拉肩袖肌群,长期积累可能导致肌腱炎甚至撕裂。调查显示,专业游泳运动员肩袖损伤发生率高达40%,与肩部过度使用和技术动作变形直接相关。

应力性骨折是慢性损伤的典型代表,多见于长跑、竞走等耐力项目。骨骼在反复负荷下会出现微小裂纹,初期表现为运动后疼痛,若继续训练会发展为完全骨折。足部第二跖骨、胫骨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女性因骨密度较低,发生率比男性高1.5倍。

科学预防:构建运动防护体系

运动前的准备工作决定了身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动态热身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高抬腿、弓步走、手臂绕环等动作,能使体温升高2℃~3℃,让肌肉粘滞性下降、关节活动度增加。热身时间应根据运动强度调整,低强度运动需5~10分钟,高强度运动则需15~20分钟。

技术动作的规范性是避免损伤的核心。以跑步为例,错误的落地方式(如脚跟过度内旋)会使膝关节承受额外压力,每周跑步里程超过30公里时,这种伤害会显著累积。建议在专业教练指导下调整动作,跑步时保持躯干直立,落地时脚跟着地后迅速过渡到前掌,步幅控制在身高的0.5~0.7倍。

装备选择要遵循“专项专用”原则。跑鞋的缓冲性能与足型匹配至关重要,扁平足需要支撑型跑鞋,高足弓则适合缓冲型跑鞋,不合适的跑鞋会使下肢损伤风险增加60%。篮球运动员应选择高帮球鞋增强踝关节稳定性,网球选手需佩戴护腕保护腕关节,骑行者必须使用头盔和护膝等护具。

运动中的科学控制能有效减少意外发生。运动强度应遵循“10% 原则”,即每周运动量增幅不超过10%,包括时间、距离和负荷。突然增加训练量是导致应力性骨折和肌腱炎的主要原因,有案例显示,某跑者连续两周将周跑量从30公里增至60公里,最终引发胫骨应力性骨折。

运动中的补水和能量补充同样影响身体状态。当脱水达到体重的2%时,肌肉力量和反应速度会明显下降,增加损伤风险。建议每15~20分钟补充150~300ml运动饮料,长时间运动(超过1小时)需补充能量胶等碳水化合物,维持血糖稳定。

运动后的恢复措施是修复身体损伤的关键。静态拉伸能帮助肌肉放松,每个动作保持20~30秒,重点拉伸运动中负荷较大的肌群,如跑步后拉伸小腿和股四头肌,游泳后拉伸肩部。泡沫轴放松可缓解肌筋膜粘连,每周进行2~3次,每次15~20分钟。

充足的睡眠对身体修复至关重要,运动人群每天应保证7~9小时睡眠,深度睡眠阶段(占睡眠时间的20%~25%)身体会分泌生长激素,促进肌肉和骨骼修复。研究表明,睡眠不足7小时会使运动损伤风险增加1.8倍。

专项运动防护要点

跑步是最普及的运动,也是损伤高发项目,需重点保护下肢关节。新手应选择塑胶跑道而非水泥地,减少地面冲击力;跑鞋每500~800公里更换一次,确保缓冲性能;每周安排1~2次交叉训练(如游泳、骑行),避免下肢过度负荷。当出现膝关节内侧疼痛(鹅足腱炎)时,可佩戴髌骨带减轻压力,同时加强臀中肌训练(如侧平板支撑)改善下肢力线。

篮球运动的损伤多与急停、变向、跳跃有关,防护重点在膝关节和踝关节。赛前应强化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力量,通过深蹲、箭步蹲等训练提高膝关节稳定性;比赛中使用护膝减少半月板磨损;落地时注意屈膝缓冲,避免直膝落地。踝关节不稳者可佩戴护踝或贴扎肌内效贴,降低扭伤风险。

游泳虽然是低冲击运动,但肩部损伤发生率高,自由泳和蝶泳选手尤其需要注意。划水时应控制肩关节活动范围,避免过度后伸;每游200米休息1分钟,防止肩部过度疲劳;日常加强肩袖肌群训练,用轻重量哑铃做侧平举、外旋动作,每组12~15次,共3~4组。

力量训练的损伤多因负荷过大或动作变形,需严格遵循技术规范。深蹲时膝盖不要超过脚尖,避免膝关节过度前移;硬拉时用腿部力量起身,而非弯腰用力,保护腰椎;卧推时肩胛骨收紧,防止肩关节过度前伸。建议初学者在教练指导下训练,逐步增加负荷,每次增重不超过当前重量的10%。

羽毛球运动的快速挥拍和急停变向容易导致肘关节和腰部损伤。击球时注意用全身力量带动手臂,而非单纯依靠肘关节发力,减少“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风险;反手击球时保持腰部挺直,避免扭转过度;运动前加强核心肌群训练,如平板支撑和俄罗斯转体,提高躯干稳定性。

损伤应急处理与康复原则

损伤发生后,应立即遵循RICE原则处理:休息(Rest)——停止运动,避免受伤部位负重;冰敷(Ice)——用毛巾包裹冰袋敷在患处,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一次,减轻肿胀和疼痛;加压(Compression)——用弹性绷带适度加压包扎,控制肿胀但不影响血液循环;抬高(Elevation)——将受伤部位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促进血液回流。

需要立即就医的情况包括:受伤后关节畸形(可能骨折或脱位);剧烈疼痛且休息后无缓解;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受伤部位麻木或感觉异常;肿胀在24小时内持续加重。就医后可能需要进行X线、CT或MRI检查,明确损伤程度,如韧带撕裂可能需要手术治疗,骨折则需复位固定。

康复训练应尽早开始,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急性炎症消退后(通常72小时后),可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如踝关节扭伤后做缓慢的屈伸动作;肿胀消退后逐步增加肌肉力量训练,从等长收缩(如靠墙静蹲)开始,再过渡到抗阻训练;最后进行功能性训练,模拟运动中的动作模式,如篮球运动员康复后期练习急停变向,确保恢复运动能力。

康复期间要避免“过度保护”,长期制动会导致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例如,踝关节扭伤后佩戴护具时间不宜超过3周,否则会削弱踝关节稳定性;膝关节术后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进行关节活动,防止粘连。康复训练的强度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标准,轻微不适是正常的,但剧烈疼痛需立即停止。

特殊人群的运动防护

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肌肉、韧带尚未成熟,运动防护需特别注意。避免过早进行负重训练(如举重),以免影响骨骼发育;生长痛期间应减少剧烈运动,适当休息;参加对抗性运动(如足球)时必须佩戴护具,保护关节和骨骼。

中老年人运动以健康促进为目的,应选择低冲击项目(如散步、太极拳),避免快速转身、突然发力等动作;运动前进行更充分的热身(15~20分钟),让身体逐渐适应。

运动是一把双刃剑,科学运动能强身健体,盲目运动则可能损伤身体。掌握运动防护知识,建立完善的防护体系,不仅能减少骨科损伤,还能提高运动表现,让我们在运动中既收获健康,又享受乐趣。记住,最好的治疗永远是预防,把防护意识融入运动的每一个环节,才能让运动成为终身受益的习惯。

(单位:台山市人民医院,省市:广东省台山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策论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北京探索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闭幕,北京阵容成关注亮点
干活陪聊做手术……世界机器人大会“钢铁选手”集体出道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