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严晓雯
颅内动脉瘤属于一种脑血管疾病,是由脑动脉壁局部扩张形成的囊状结构,常因血管壁弹性纤维和肌肉层的缺损而导致。主要症状表现为头痛、视觉障碍、癫痫发作,严重时可因瘤体破裂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式之一,术前和术后的护理干预在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降低术中风险、提升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术前4大护理有哪些
1.监控评估神经功能
在术前护理中,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全面的神经功能评估与监控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对其认知功能、语言能力、感觉与运动功能等进行详细检查。具体通过使用神经心理测试、影像学检查如MRI或CT扫描,以及其他神经功能监测工具,评估患者神经状态,特别是动脉瘤所在区域的神经功能。
2.控制稳定血压
血压控制是颅内动脉瘤术前护理的核心,具体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调整患者抗高血压药物剂量,监控心率和血压,以确保患者血压处于理想状态。此举有助于减少由于血压异常引起的动脉瘤破裂风险,为手术提供稳定的生理环境。同时,应对患者进行血压相关的健康教育,强调术前血压控制的重要性。
3.调节心理状态
患者往往对手术和未知的术后恢复过程感到担忧,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压力管理有助于维持患者心理平衡,减少因心理压力引起的生理波动,为手术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具体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同时与患者分享成功的临床案例,增加其治疗信心。
4.术前教育与准备
全面的术前教育包括对手术流程、风险、术后恢复等方面的详细说明,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如何应对的指导。使患者充分了解手术过程,增加配合度。如从入院开始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练习床上大小便,避免剧烈活动,保持大小便通畅,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防止用力咳嗽及用力大便,防止动脉瘤破裂。此外,对其手术前的生活习惯进行调整、以为手术创造良好的身体条件。
术后5大护理有哪些
1.监测生命体征
定期巡查病房,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和体温等关键指标,以及观察意识水平和瞳孔反应等神经学状况。通过这些监测数据,可以及时发现心血管不稳定、呼吸功能障碍或神经系统的变化。生命体征稳定是术后恢复的基础,对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2.预防控制感染
采取严格的无菌操作,定期更换患者敷料,使用抗生素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同时,需要监控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等指标,早期识别和处理可能出现的感染,以避免感染对患者恢复的负面影响。此外,通过呼吸训练和适当的呼吸支持,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呼吸功能,防止肺部感染或肺炎的发生。
3.给予服药指导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抗高血压药物、镇痛药物、抗癫痫药物的使用,同时密切监测其对药物的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此外,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脑水肿,合理使用类固醇药物和渗透性利尿剂以控制颅内压。
4.体位护理
定期调整患者的体位,以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和促进血液循环。此外,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状况,设计合理的体位安排,予抬高床头30°~45°,以利于脑静脉血回流,降低颅内压。定时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体位护理还包括支持和保护患者手术部位,避免因不当移动或压迫而导致的不良反应。
5.预防相关并发症
对可能出现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血栓形成、肺部并发症等进行密切监测和预防。具体通过定期的神经学评估,及时识别并处理诸如脑水肿、脑出血等神经并发症。同时,早期活动、使用抗凝血药物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结语
在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过程中,术前与术后的护理对于确保治疗效果和促进快速康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术前护理的监控评估神经功能、控制稳定血压,调节心理状态、术前教育与准备,对于帮助颅内动脉瘤患者最佳的身心状态至关重要。而术后护理的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以及药物指导等措施则有助于支持神经功能的恢复。此外,还鼓励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护理过程,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单位:平南县第二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