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微微
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杀手”,许多人只关注血压计上的数字,却忽略了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在中医看来,高血压并非单纯的“血压升高”,而是身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头晕、乏力、失眠等症状,其实都是脏腑发出的预警。读懂这些信号,才能从根源上调理身体,实现真正的健康。
中医眼中的高血压:不只是“血压高”
在中医理论中,高血压没有对应的病名,但其症状多属于“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肝、肾、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核心病机可概括为“阳亢”“痰湿”“阴虚”三大类。
肝阳上亢是最常见的类型,多因长期情绪急躁、精神紧张导致肝气郁结,久则化火生风,表现为血压波动大,伴随头晕头胀、面红目赤;痰湿内阻型则与饮食油腻、缺乏运动有关,痰湿阻塞经络,清阳不升,常出现头重如裹、胸闷痰多;而阴虚阳亢型多见于中老年人,肝肾阴虚导致阴不制阳,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
这些病机并非孤立存在,往往相互交织。比如长期痰湿内阻可能引发肝阳上亢,而肝阳过盛又会耗伤阴液,发展为阴虚。因此,中医调理高血压,重在识别这些内在失衡的信号,而非单纯降低血压数值。
身体发出的6大“预警信号”
1.头晕头胀:肝阳上亢的警报
头晕时感觉头重脚轻,或伴有太阳穴胀痛,尤其在情绪激动、熬夜后加重,这是肝阳上亢的典型表现。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情绪失控会导致肝气上冲,引发血压波动。这类人群常脾气急躁,面红目赤,有时还会出现耳鸣如蝉鸣。
2.胸闷乏力:痰湿阻滞的信号
总觉得胸口发闷,活动后气短乏力,还伴有舌苔厚腻、大便黏滞,这可能是痰湿阻塞气机的表现。现代人久坐少动、嗜食甜腻,易使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生,就像河道被淤泥阻塞,气血运行受阻,血压自然升高。
3.失眠多梦:阴虚火旺的提示
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同时手脚心发热、盗汗,多为肝肾阴虚、虚火内扰。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长期失眠会加重肝阴耗损,形成“阴虚-失眠-血压升高”的恶性循环。
4.肢体麻木:气血不畅的信号
手指、脚趾发麻,或有蚁行感,多因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所致。《黄帝内经》记载 “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若麻木持续加重,可能是中风的前兆,需格外警惕。
5.视物模糊:肝血不足的表现
中医“肝开窍于目”,眼睛干涩、视物模糊,可能是肝血不足,不能濡养双目所致。高血压患者若出现此症状,提示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已影响眼底血液循环。
6.夜尿增多:肾气亏虚的信号
夜间频繁起夜,尿量增多,多与肾气亏虚有关。肾主水液代谢,肾气不足则固摄失常,尤其老年人出现此症状,常伴随腰膝酸软,提示高血压可能已累及肾脏。
中医调理:从信号到行动
辨体质调饮食
肝阳上亢者可多吃平肝潜阳的食物,如芹菜、菊花、决明子茶;痰湿重者宜食健脾化痰的山药、薏米、冬瓜;阴虚者适合滋阴的百合、银耳、枸杞。需避免辛辣刺激、过咸过甜的食物,以免助火生湿。
按穴位通经络
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可疏肝理气,每天按压5分钟,缓解头晕头胀;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处)能滋补肾阴,睡前按揉有助改善失眠;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可宽胸理气,缓解胸闷乏力。
调情志养心神
中医认为“怒伤肝”,情绪波动是血压升高的重要诱因。每天练习10分钟腹式呼吸,或冥想放松,能调节自律神经,稳定血压。此外,避免熬夜,晚上11点前入睡,有助于肝血修复。
中西医协同:不偏不倚护健康
中医调理虽能改善症状、稳定血压,但不能替代药物治疗。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160mmHg)或出现头痛剧烈、胸痛、肢体无力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在西医规范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调理。
高血压的管理就像掌舵行船,西医如同调整航向的舵,中医则是稳定船身的压舱石。读懂身体的预警信号,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才能在控制血压的同时,实现身心的整体平衡。记住,真正的健康从不只看数字,而是关注身体发出的每一个和谐信号。
(单位:河北以岭医院,省市:河北省石家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