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中医解读“失眠”:不止安神,更要调和气血
2025-03-31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2万

撰文/张珍娣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失眠正悄然成为困扰现代人健康的一大难题。很多人在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易醒的煎熬中度日,长此以往,身体免疫力下降、情绪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随之而来。失眠不仅降低生活质量,更可能诱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焦虑抑郁等身心疾病。西医多将失眠归因于神经功能紊乱或心理因素,并采用镇静催眠类药物进行干预,但存在副作用大、易成依赖等问题。而中医则站在整体与辨证的角度看待睡眠问题,认为“失眠”并非单一的神志障碍,而是多种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治疗时不仅要安神,更要注重调和气血、调理五脏,以恢复身体的整体平衡与睡眠节律。

一、失眠的常见病因与类型

1.心脾两虚型:多因思虑劳倦、久病体虚所致,导致心失所养、神不守舍。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舌淡、苔薄,脉细弱。

2.肝郁化火型:情绪抑郁、郁怒伤肝引起肝气郁结,久郁化火扰乱心神。表现为难以入睡、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多梦、醒后不适,舌红苔黄,脉弦数。

3.阴虚火旺型:多由久病耗阴或体质偏虚引起阴液亏耗,虚火内扰,扰动心神。症见心烦易醒、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4.痰热内扰型:因饮食不节、脾胃失调导致痰湿内生,郁而化热,痰热上扰清窍,致使神明不安。常见症状有头重如裹、胸闷嗳气、烦躁不安、睡后易醒、口黏口苦,舌苔黄腻,脉滑数。

5.心肾不交型:多因肾阴亏虚、心火偏亢,心火不能下交于肾,水火不济。症状有入睡困难、夜寐不安、心烦、腰膝酸软、健忘、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

1.中药调理:依据不同证型辨证施治,通过补气养血、疏肝理气、化痰清热等手段,调整全身气血运行,促进阴阳平衡。常用药材有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当归、龙眼肉、百合、黄芪、远志等,既可补益心肾,又可宁心安神。其中黄芪、当归合用,有良好的补气养血作用;酸枣仁、柏子仁则能滋养心阴,助气血归心,调畅心神。

2.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神门、百会、三阴交、安眠等穴位,激发经络气机运行,调整脏腑功能,达到理气和血、扶正安神的效果。神门可宁心定志,百会调和督脉、升清阳;三阴交则为气血汇聚之所,有助于通调肝脾肾三脏,协调阴阳,效果稳定持久,尤其适合气血两虚或肝郁血滞型失眠者。

3.耳穴压豆:通过刺激耳部的心、肾、神门、皮质下等反应点,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达到和气安神、调血镇静之功。此法简单便捷,适用于轻度失眠,常与中药或针灸联用。

4.药膳食疗:在药食同源的理论指导下,选用具有补气养血、安神助眠功能的食材,通过日常饮食进行温和调理。如酸枣仁粥可养心益肝、安神止汗;百合莲子汤养心润肺、益气安神;桂圆红枣茶、龙眼、枸杞炖瘦肉亦能温补气血、滋养心脾、调和营卫,适合长期服用,见效温和但持久。

、日常调摄是治疗失眠的重要一环

中医十分重视“调摄”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治疗失眠亦是如此。除药物与其他疗法外,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管理是提升疗效、预防复发的关键。建议每天固定时间上床和起床,建立稳定的生物节律;卧室保持安静、黑暗、温度适宜,避免手机、电视等电子干扰;睡前避免饮浓茶、咖啡、辛辣食物和情绪激动;每天坚持轻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八段锦,有助于气机通畅、气血平衡;学会调节压力,保持心情平和,避免长期思虑、焦虑和抑郁。

结语

失眠看似简单,实则反映了人体内部机能的多层次失衡。中医强调“因人施治、辨证论治”,不拘泥于表面症状,而是深入探究身体失衡的根源,从整体出发调和气血、滋阴清热、养心安神,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对于饱受失眠困扰的人群来说,选择中医,意味着走上一条更加温和、安全且注重体质调理的康复之路。

(单位:长沙市芙蓉区东屯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市:湖南省长沙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地下700米捕捉“幽灵粒子”!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闭幕,北京阵容成关注亮点
推荐阅读
这种夏日沙拉里的主角儿,曾被古人用来治失眠
2025-07-22 北京日报客户端
失眠不用愁,中医安神有妙招
2025-04-07 北京科技报
经颅磁刺激如何助你改善压力性失眠?
2025-04-07 北京科技报
失眠不是小事:中医辨证看“不寐”,西医解析睡眠障碍
2025-03-31 北京科技报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