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邵伟
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它悄无声息地损伤着血管、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单纯依靠西药降压虽能控制血压数值,却未必能完全阻断靶器官损害,而中医调理注重整体平衡,能改善头晕、乏力等不适。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既能发挥西药快速降压的优势,又能借助中药调理体质、保护靶器官,实现 “降压更护心”的双重目标。
西医治疗高血压
西医降压的核心是“达标管理”,通过药物控制血压在安全范围。常用降压药分为五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通过排钠降低血容量;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扩张血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依那普利,抑制血管收缩;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能阻断升压信号;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血压水平、合并症(如糖尿病、冠心病)选择单药或联合用药,例如老年高血压首选钙通道阻滞剂,合并肾病优先选ACEI或ARB。
西药降压的优势是起效快、作用明确,能在数周内将血压控制在目标值(一般患者<140/90mmHg,合并糖尿病者<130/80mmHg),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干咳(ACEI 类)、下肢水肿(钙通道阻滞剂)等副作用。更重要的是,西药虽能降压,却难以改善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头晕头胀、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体质失调”症状,这正是中医调理的用武之地。
中医治疗高血压
中医将高血压归为“眩晕”“头痛”范畴,认为其核心病机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痰湿壅盛”“瘀血阻络”等,治疗需辨证施治。肝阳上亢型患者常表现为头晕头胀、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可用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平肝潜阳;痰湿壅盛型多伴有胸闷、腹胀、舌苔厚腻,适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化痰祛湿;肝肾阴虚型常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需用杞菊地黄丸(枸杞、菊花、熟地)滋补肝肾;瘀血阻络型表现为头痛固定、肢体麻木,可选用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活血化瘀。
这些中药不仅能改善症状,还能辅助降压、保护靶器官。研究证实,天麻、钩藤能抑制血管收缩,改善血管弹性;黄芪、丹参可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肌供血;葛根能扩张冠状动脉,缓解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胸闷症状。但需注意,中药降压作用温和,不能替代西药,尤其对中重度高血压患者,需在西药基础上联合使用。
中西医结合的关键是“优势互补”。例如,用ACEI类西药控制血压,同时加用天麻钩藤饮缓解其干咳副作用;老年高血压患者用钙通道阻滞剂降压时,配合杞菊地黄丸改善肝肾阴虚症状;高血压合并心衰者,在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基础上,加用黄芪、丹参增强心肌功能。这种“西药控压、中药调体”的模式,既能快速达标,又能减少副作用,改善生活质量。
日常管理中中西医结合同样重要。饮食上,西医强调低盐(每日<5 克)、低脂,中医则根据体质调整:肝阳上亢者少吃辛辣、温补食物(如羊肉);痰湿型需忌甜腻、生冷食物;肝肾阴虚者可多吃枸杞、山药等滋补食材。运动方面,西医推荐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中医可配合八段锦、太极拳,通过“调理气息”改善自主神经功能,辅助降压。情绪管理上,西医强调减少焦虑,中医则通过冥想、穴位按摩(如按揉太冲穴疏肝解郁)稳定情绪,避免血压波动。
对高血压患者而言,降压只是手段,保护心、脑、肾等靶器官才是最终目标。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发挥了西药“快速控压”的优势,又借助中药“整体调理”的特长,实现了“降压”与“护心”的双重效果。当血压稳定的同时,头晕头痛消失、睡眠改善、精力充沛,才是高血压管理的理想状态。记住,高血压是终身疾病,中西医结合的核心是“长期管理、动态调整”,只有坚持科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享受健康生活。
(单位:邢台市南和区和阳镇卫生院,省市:河北省邢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