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曾令军
人体消化系统里,胃就像是个精细的“化学工厂”,靠强酸环境和多层防御,既把食物分解得很彻底,又抵挡住外来病原体的入侵,但是幽门螺杆菌却能冲破这道看似牢不可破的防线,成为胃溃疡、慢性胃炎乃至胃癌的关键诱因,这么小的细菌到底有什么“破防”本事?
胃的三道“铜墙铁壁”
胃的防御体系由三层壁垒构成,从内部向外依次守护胃黏膜的安全,第一层为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胃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不断分泌黏稠状黏液,在黏膜外边筑成厚实的“防弹衣”,内含的碳酸氢盐能够中和渗入的胃酸,并塑造出pH值接近中性程度的缓冲层,防止强酸直接腐蚀细胞。第二层是上皮细胞屏障,密集排列的胃黏膜上皮细胞依靠独特的链接架构构筑起“无缝防线”,既可阻挡有害物质的侵入又能迅速修补受损细胞,第三层为免疫防御系统,胃黏膜包含的免疫细胞一直留意外来入侵者,一旦察觉到病原体马上发动免疫反应予以清除。
正常情况下,这三道屏障能够抵挡胃酸和外来病原体的进攻,然而幽门螺杆菌却能依靠自身的结构和生理特性,一一冲破这些防线。
精准定位:靶向胃黏膜薄弱环节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微需氧菌,不能在有氧的环境中生存,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是一个缺氧的环境,所以幽门螺杆菌在这里定植。而且它还有特殊的身体构造——螺旋状的结构和鞭毛,螺旋状的身体就像一个钻头一样,可以很容易的穿过黏液,鞭毛的摆动也给它提供了动力,让它在黏液里可以很快的移动,从而找到胃黏膜上皮细胞的附着点。
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还能感知胃酸浓度梯度,趋化性地向胃酸浓度较低的黏液层深处移动,避开强酸,这种精准的定位能力让它进入胃里之后能快速找到“安全区”。
中和胃酸:构建局部“安全区”
幽门螺杆菌能够制造一种叫作脲酶的酶类,它可以分解胃里的尿素,产生氨气和二氧化碳,氨气属于碱性物质,会和周围环境中的胃酸发生反应,从而在细菌周围营造出一个局部的碱性小环境,能够抵挡胃酸带来的伤害,这就相当于幽门螺杆菌自己带了“酸碱中和剂”,在强烈的酸性环境下给自己创造了一片生存的区域。脲酶分解尿素生成的二氧化碳还可以改变黏液的黏稠度,让幽门螺杆菌在黏液中更容易移动、扩散,这是一种“自我保护”,让它可以在胃里强酸的环境下长期生存。
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以及空泡毒素VacA属于两种重要的致病因子,CagA可以进入到上皮细胞内部,干扰细胞的信号传递通道,造成细胞增殖出现异常情况并且引起细胞凋亡失去平衡状态,从而破坏掉上皮细胞的“无缝防线”,而VacA能够在细胞内部生成空泡,致使细胞变得肿胀甚至破裂,这就会使得黏膜受到更加严重的损害。
逃避免疫:逃避免疫系统追击
幽门螺杆菌还能逃过免疫系统。幽门螺杆菌的细胞壁成分会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使得免疫细胞不能识别和清除细菌。同时幽门螺杆菌还会诱导胃黏膜产生慢性炎症反应,这种炎症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细菌的繁殖,但是也会导致胃黏膜的慢性损伤,时间久了就会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如何应对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主要经口-口、粪-口传播,如共餐、用不干净的餐具、喝被污染的水等都会被传染,所以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要注意个人卫生,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要是已经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也不用太紧张,现在临床上用的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再加一种铋剂),能很好地把幽门螺旋杆菌给消灭掉,治愈率在九成以上,只是要注意,治疗的时候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准时准量吃药,不然细菌就会产生抗药性。
幽门螺杆菌的“破防”能力虽强,但只要我们认识它、了解它的致病机理,做好预防与治疗,就可以避免被它“攻破”。守护胃健康,从了解这个“隐形推手”开始。
(单位:新化县曹家镇卫生院,省市:湖南省娄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