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罗瑞琼
很多人以为痛风只是关节疼痛,但实际上,它与体内尿酸水平密切相关,是一种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越来越多中青年人也成为它的“目标”。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正常情况下,体内的尿酸通过肾脏排出,维持在稳定水平。但当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时,就会在血液中积聚,形成高尿酸血症,进一步在关节、软组织或肾脏中沉积,最终导致痛风性关节炎发作。药物治疗是控制急性发作和长期管理的重要手段,但调整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习惯,同样是控制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发作的关键环节。
高嘌呤食物:隐形的“导火索”
饮食中最直接影响尿酸水平的因素,就是嘌呤含量。嘌呤存在于许多食物中,尤其是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部分鱼类和贝类,这些食物被认为是“高嘌呤食物”。当这些食物摄入过多时,体内会合成大量尿酸,超出肾脏的排泄能力,导致尿酸积聚。
除了传统认知中的“高嘌呤大户”,部分植物性食物如豆类、蘑菇、菠菜等也含有一定嘌呤,但研究发现,这些植物来源的嘌呤对尿酸水平的影响较小,相比之下,动物性高嘌呤食物对痛风患者的危害更明显。
酒精:加剧尿酸积聚的重要因素
酒精是引发痛风发作的另一大“罪魁祸首”。啤酒、白酒、黄酒、葡萄酒等酒精饮品不仅含有嘌呤,还会增加乳酸生成,抑制尿酸排泄,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尤其是啤酒,含有较高的嘌呤和麦芽成分,对尿酸代谢影响最大。很多人习惯在聚餐中饮酒或边吃海鲜边喝啤酒,这种饮食习惯正是痛风发作的诱因之一。即使是少量饮酒,也可能成为触发痛风急性发作的导火索。因此,痛风患者最好严格限制甚至完全避免饮酒。
含糖饮料与果糖:被忽视的风险
除了高嘌呤食物和酒精,含糖饮料,尤其是高果糖玉米糖浆饮料,如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能量饮料,也是影响尿酸水平的重要因素。果糖进入体内后,会迅速代谢为尿酸,同时增加肝脏对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研究显示,含糖饮料的摄入量与痛风发生风险呈正相关关系。因此,痛风患者及高尿酸血症人群应限制含糖饮料的摄入,选择白开水、矿泉水、无糖茶饮等更安全的替代品。
合理蛋白质摄入:选择更优质来源
很多人为了避免嘌呤,盲目减少蛋白质摄入,导致营养不均衡。实际上,蛋白质对维持免疫功能和肌肉健康至关重要,关键在于选择来源。痛风患者应尽量选择低嘌呤、高生物价值的蛋白质,如奶制品、鸡蛋、豆腐等。乳制品中含有的乳清蛋白不仅嘌呤含量低,还有助于促进尿酸排泄,是痛风患者较理想的蛋白质来源。而瘦肉、家禽等应适量食用,避免过量。
多喝水与尿酸排泄
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尿酸,促进其通过尿液排出,降低痛风发作风险。一般建议每天饮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最好分多次饮用,保持尿量充足,避免尿液浓缩。有结石病史或肾功能异常的人群,需要根据医生建议调整饮水量。
控制体重,减轻代谢负担
肥胖不仅会增加痛风发作风险,还会加重胰岛素抵抗,进一步抑制尿酸排泄。体重管理对于痛风患者来说极为重要。研究显示,每减轻1公斤体重,血尿酸水平都有望随之下降。但减肥要循序渐进,避免极端节食或短期内快速减重,因为快速分解脂肪会导致体内酮体增多,抑制尿酸排泄,反而可能引发痛风发作。
合理运动:辅助调控
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游泳,有助于提高代谢水平、控制体重、改善血脂,对痛风的长期管理有益。但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关节负担。日常运动应以舒适为原则,避免过度疲劳,并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痛风看似是一种“富贵病”,但实际上,它与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过量高嘌呤食物、饮酒、含糖饮料、高热量饮食和不规律生活习惯,都是导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重要诱因。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控制体重、保持充足水分、坚持适度运动,配合医生的规范治疗,绝大多数痛风患者都能有效控制尿酸水平,降低发作频率,保持更健康、更有活力的生活状态。从今天开始,学会和尿酸“和平共处”,为关节和全身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单位: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