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马艳霞
近年来,随着人们养生意识的提升,喝中药汤、煲中药膳成为不少家庭的日常习惯。许多人相信,中药养生汤不仅能增强体质、抵御疾病,还能美容、延缓衰老。然而,中医讲究“辨证施养”,并不是所有药材都适合随意搭配,更不是“补得越多越好”。如果配伍不当,不仅无法养生,反而可能损伤身体,甚至引发严重后果。很多人觉得只要是“补”的药材一起煲就行,但实际上,中药养生汤涉及药性、配伍禁忌、个人体质等多方面因素。
盲目补益,可能导致“虚不受补”
中医认为“虚者补之”,但并非所有虚都适合直接进补。如果本身脾胃虚弱,盲目进补会加重消化负担,导致食欲下降、腹胀腹泻,反而损伤脾胃功能,被称为“虚不受补”。比如有人一到秋冬就喜欢煲人参、黄芪、当归等大补汤,认为可以“强身御寒”。但对于脾胃虚寒、容易腹泻、舌苔白腻的人群,过多食用温补药材,会加重脾胃湿气,导致食积不化、口干舌燥、失眠多梦等不适。
甘草与海藻、牡蛎、芒硝同用——易生毒副作用
甘草是很多中药汤中常用的调和药材,有“百药之长”之称,能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然而,甘草有一个显著的配伍禁忌,即不能与海藻、牡蛎、芒硝同用。这些药物合用后,容易产生复杂化学反应,影响心肾功能,甚至诱发水肿、高血压、低钾血症等问题。长期大量服用含甘草的药汤也会引起“伪醛固酮增多症”,表现为水肿、血压升高、肌无力等症状。
正确做法:调配中药汤时,要严格遵医嘱或专业中医师建议,切勿自行随意混用含甘草的药材。
红参与绿豆——补泻相冲
红参性温大补,适合体质虚寒、气血不足的人群,而绿豆性寒,有清热解毒、消暑的作用。两者一补一泻,功效相冲。如果将红参和绿豆一起煲汤,既削弱了红参的补气作用,也会使体质虚弱者出现腹泻、脾胃不适等症状。有些人夏天怕热,喜欢在绿豆汤中加一些“补气药”,以为可以“边清热边补气”,其实这样不仅达不到补气效果,还可能引发消化问题。
正确做法:补气药和清热药应根据季节和体质合理分开使用,不宜混合煲汤。
花旗参与萝卜——功效相抵
花旗参性凉、补气养阴,适合气虚阴虚、体质偏热者食用。而萝卜性凉,且有消食导滞、化痰的作用,被称为“破气”。如果将花旗参与萝卜一起煲汤,萝卜会抵消花旗参的补气效果,白白浪费药材。很多人平时喜欢在煲汤里放萝卜提鲜,却忽略了对药效的影响。
正确做法:如需要补气,建议单独使用花旗参或搭配温补食材,若想清热消滞,可单独食用萝卜或清热药材,不要混合。
黄芪与生冷食材——易损脾胃
黄芪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的功效,但如果与过多生冷食材(如凉性蔬菜、瓜果、凉茶)同食,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问题。很多女性在夏天爱吃凉性水果,同时煲黄芪汤来“补气养颜”,这样做反而会削弱补益效果,甚至引起身体不适。
正确做法:黄芪汤最好单独饮用或与温性的药材搭配,避免同时摄入大量寒凉食物。
如何科学选择中药养生汤
先辨体质,再选汤材:中医讲究辨证论治,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每种体质都有不同的调理方法。例如,阴虚体质的人应以滋阴为主,阳虚体质的人则应温阳补肾,不能盲目照搬他人食疗方。
重视中医指导:不论是煲汤还是泡水饮用,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尤其是长期饮用或用于体质调理的药膳。
注意季节与环境:春夏宜清补、秋冬宜温补,但具体用药还需结合当时气候、个人状态等综合考量。比如夏季湿热,过度温补可能加重上火;而冬季寒冷,适度温补能帮助增强抵抗力。
量宜适中,长期评估:中药养生汤虽有保健作用,但也要控制频率和剂量,不宜过量或长期饮用同一种汤方,应根据身体反应及时调整。
中药养生汤源于千年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智慧的结晶,科学使用确有强身健体的效果。然而,“是药三分毒”,中药虽属天然,但也需谨慎调配,切忌“人人可补”“多多益善”的错误观念。喝汤补身,重在“适合”,关键在“平衡”。每个人的体质、年龄、季节、生活习惯都不同,只有辨证施养、合理搭配,才能真正发挥中药养生汤的优势,达到强身、防病、延年益寿的效果。愿每一碗汤,都能喝出健康、喝出安全、喝出恰到好处的滋养。
(单位:昌邑市柳疃镇中心卫生院,省市:山东省昌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