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伍元春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冠心病这一“富贵病”已经逐渐从中老年群体向年轻人蔓延,成为危害国人健康的隐形杀手。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有关,而在中医学中,冠心病被归属为“胸痹”等范畴,其发生发展则与气血运行、阴阳失调、痰瘀互结密切相关。那么,中医到底是如何认识和治疗冠心病的?让我们从“气血痰瘀”与“阴阳失衡”两个角度来进行深入解析。
一、冠心病在中医里怎么看
冠心病在中医理论中并无直接对应病名,但其典型症状如胸痛、胸闷、心悸等,多归属于“胸痹”“心痛”“真心痛”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的记载。中医认为,此类病症的核心病机在于“本虚标实”,即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根本,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实邪痹阻心脉为标象,与现代医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的病理机制存在微妙的理论呼应。
在冠心病的中医辨证体系中,不同证型对应着独特的病理机制与临床表征,并与现代医学病理存在密切关联。心气虚衰证因心气不足、心脉推动无力,常表现为胸闷隐痛、动则加剧,伴神疲乏力、自汗,舌淡苔薄、脉细弱,多与心功能不全、轻度心肌缺血相关;心血瘀阻证由瘀血阻滞心脉所致,典型症状为胸痛如刺、固定不移且夜间加重,舌紫暗有瘀斑、脉涩,对应冠状动脉斑块形成、严重狭窄的病理改变;痰浊闭阻证源于痰浊黏滞、胸阳不展,患者常感胸闷如窒,形体肥胖、痰多气短,舌胖苔腻、脉滑,常见于高脂血症及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寒凝心脉证因寒邪凝滞、血脉挛缩,以胸痛剧烈、遇寒加重,肢冷畏寒为特点,舌淡紫、脉沉紧,多与冠状动脉痉挛、变异型心绞痛相关;心肾阴虚证由心阴亏虚、肾水不济引发,表现为胸痛隐隐、心悸失眠、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涉及心肌细胞凋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二、气血痰瘀——病理基础的关键环节
中医认为“气血痰瘀”为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理因素。年老体弱、久病劳倦易致气虚,气推动无力则血运不畅,心脉失养,出现心悸气短等症,且气虚久可致血虚,加重心痛;脾失健运,水湿凝聚成痰,痰湿上犯阻塞心脉,引发胸闷身困、舌苔厚腻;心阳不振或气虚推动乏力,会使血行迟缓,瘀血停滞,造成胸痛、舌质暗等症状;而痰瘀共存时病情更复杂,胸痛剧烈且夜间加重、心慌脉涩。可见,气虚血弱为病之虚起,痰湿内生、瘀血阻络致气机壅滞、血行不畅,痰瘀互结时则需攻痰活血标本兼治,方能有效应对冠心病的复杂病理。
三、阴阳失衡——本质性的体质倾向
在中医理论中,冠心病的发生,不仅源于气血运行不畅,更深层次的根源在于阴阳失衡,毕竟“阴阳平衡是健康之本”,一旦打破这一平衡,疾病便会滋生。部分患者因阴液亏损,不能滋养心脉,从而出现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症状,阴虚无法制约阳气,致使心阳相对亢盛,表现出心动过速、烦躁易怒,此类阴虚阳亢之证,治疗需注重养阴清热以平衡阴阳;而阳气作为生命根本,年老体衰、寒邪侵袭等因素易致阳虚,阳虚使温煦功能下降,血脉运行迟缓,引发畏寒肢冷、胸闷不舒、舌淡苔白等症状,对此,往往需要通过温阳益气来通脉止痛。
四、冠心病的中医治疗思路:辨证施治,综合调理
中医治疗冠心病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核心,依据患者体质与证型差异精准施治。针对气虚血瘀型,常见胸痛隐隐、气短乏力,采用益气活血法,以补阳还五汤合生脉散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痰阻心脉型患者多出现胸闷胸痛、舌苔厚腻、体倦纳呆,运用化痰通络法,选用二陈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健脾化痰、宽胸理气;阳虚寒凝者胸部冷痛且遇寒加重,温阳散寒法为首选,通过桂枝甘草汤温阳化饮,并结合艾灸、拔罐、药浴等外治手段;若为阴虚火旺,表现出心烦易怒、夜间胸闷、口干舌红,则以养阴清热法应对,使用天王补心丹养阴益心、清热除烦,多种治法协同,实现综合调理的治疗目标。
(单位:慈利大众医院有限责任公司,省市:湖南省张家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