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重症医学中的镇痛镇静有何讲究?
2025-03-17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2148

撰文/兰秋红

在重症监护室(ICU)里,患者往往面临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挑战。剧烈的疼痛、对疾病的恐惧、陌生环境带来的焦虑,以及各种医疗操作的不适,都可能让患者陷入痛苦与不安之中。此时,镇痛镇静治疗就成为重症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你可知道,这其中有着诸多讲究。

镇痛镇静为何必不可少

减轻生理应激

重症患者身体遭受重创,疼痛是常见问题。手术后的切口痛、创伤导致的组织损伤痛,还有疾病引发的内脏痛等,都会让患者身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这种应激会促使体内分泌大量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增加心脏和呼吸系统的负担。有效的镇痛镇静能缓解疼痛,降低应激反应,让身体各器官在相对平稳的状态下恢复。

改善心理状态

ICU的环境嘈杂,各种仪器的报警声、频繁的护理操作,以及与外界的隔离,都容易让患者产生焦虑、恐惧和孤独感。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患者可能出现睡眠障碍、精神恍惚,甚至谵妄。镇静治疗能让患者放松身心,改善睡眠,缓解负面情绪,使其以更好的心理状态应对疾病。

利于机械通气等治疗

对于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疼痛和焦虑会导致人机对抗,影响通气效果。适当的镇痛镇静可以降低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呼吸做功,减少呼吸肌的耗氧量,使呼吸机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氧合水平,促进病情恢复。

药物选择有门道

镇痛药物各有所长

阿片类药物是重症镇痛的“主力军”,像吗啡、芬太尼、瑞芬太尼等。它们镇痛效果强大,能迅速缓解患者的疼痛。但阿片类药物也有“小脾气”,可能会引起呼吸抑制、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所以使用时,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根据疼痛程度精准调整剂量。非阿片类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类抗炎药,常用于轻中度疼痛,或作为阿片类药物的辅助用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和不良反应。

镇静药物特点各异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咪达唑仑、地西泮,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和肌肉松弛的作用,能让患者快速安静下来。不过,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丙泊酚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镇静效果确切,但可能会引起血压下降、呼吸抑制。右美托咪定是一种新型镇静药物,它不仅能镇静、镇痛、抗焦虑,而且对呼吸的影响较小,但可能会引起心动过缓。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情、肝肾功能、年龄等,选择最合适的镇静药物。

个体化方案是关键

精准评估需求

在实施镇痛镇静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通过数字评分法、面部表情评分法等评估疼痛程度,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等评估焦虑程度,还会了解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意识状态。只有精准掌握患者的需求,才能制定出个性化的镇痛镇静方案。

动态调整剂量

患者的病情和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所以镇痛镇静治疗不是“一成不变”的。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和镇痛镇静效果,根据监测结果动态调整药物剂量。如果患者疼痛加重或烦躁不安,就增加药物剂量;如果出现呼吸抑制或血压下降,就减少剂量或暂停给药。

目标导向治疗

重症医学中的镇痛镇静通常采用目标导向的方法。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目标,设定合适的镇痛镇静深度。比如,对于机械通气的患者,可能会将镇静目标设定为Ramsay评分3~4分,让患者既能配合机械通气治疗,又不会过度镇静。

监测与并发症防治不能少

生命体征监测

镇痛镇静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如呼吸抑制、低血压等,要立即采取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意识状态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了解镇痛镇静的效果和深度。使用RASS评分等工具,避免患者过度镇静或镇静不足,影响治疗效果。

并发症防治

镇痛镇静治疗可能会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谵妄等并发症。为了预防这些并发症,医生会采取相应措施,如给患者适当的体位、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加强呼吸道管理等。

重症医学中的镇痛镇静是一门精细的艺术,需要医生综合考虑患者的各种因素,精心选择药物,制定个体化方案,并进行密切监测和并发症防治。只有这样,才能让患者在减轻痛苦的同时,更好地配合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单位:宽城满族自治县医院,省市:河北省承德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策论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北京探索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当渐冻症患者用大脑 “点” 开 iPad,我们离 “心灵感应” 有多远?
机器人领域两大盛会8月举办,北京人形机器人领跑全国
推荐阅读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下,重症医学的救治之路
2025-03-03 北京科技报
重症医学的挑战:如何在急诊科应对多重生命威胁?
2025-02-17 北京科技报
紧急抢救背后的科学:重症医学的核心技术
2025-01-17 北京科技报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