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从乳牙到恒牙:孩子口腔健康的不同阶段及护理要点
2025-03-17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5530

撰文/谭芸芸

孩子的口腔健康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从第一颗乳牙萌出到恒牙完全建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生理特点和护理需求。然而,许多家长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乳牙迟早要换,坏了也没关系”或“孩子还小,不用太在意口腔卫生”。实际上,不同发育阶段的口腔护理策略直接影响孩子的咀嚼功能、语言发育、面部美观,甚至关系到恒牙的健康萌出和终生口腔健康基础。因此,掌握各阶段的护理要点,建立科学的口腔保健习惯,是每位家长必须重视的育儿课题。

为什么不同阶段的口腔护理要求不同

儿童口腔具有明显的发育特征,从6个月开始乳牙萌出,到12~13岁恒牙基本建立,这一漫长过程中,牙齿数量、结构、功能都在不断变化。乳牙虽然会被替换,但它承担着咀嚼、发音、维持面部形态、引导恒牙正确萌出等重要功能。乳牙期龋齿不仅影响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还可能导致恒牙萌出异常、排列不齐。换牙期口腔环境更加复杂,乳恒牙并存,清洁难度增加,是口腔疾病的高发期。同时,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配合程度差异很大,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策略和教育方式。

各阶段口腔护理的关键目标是什么

儿童口腔护理的核心目标是维护口腔健康,促进正常发育。具体包括预防龋齿和牙龈疾病;保护乳牙完整,确保正常咀嚼功能;引导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养成;促进颌面部正常发育和恒牙健康萌出;及早发现并干预口腔发育异常。这需要家长、儿童、口腔医生共同参与,根据不同发育阶段调整护理重点和方法。

不同阶段的具体护理策略有哪些

乳牙萌出期(6个月至2岁)护理要点

这一阶段是口腔护理的起始期,家长应承担全部清洁责任。在第一颗乳牙萌出前,每天用干净的湿纱布或指套轻拭婴儿牙龈,清除食物残渣和细菌。乳牙萌出后,使用软毛小头牙刷,配合白开水或少量含氟牙膏(米粒大小)清洁牙面。此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奶瓶龋,不要让孩子含着奶瓶睡觉,夜间哺乳后应清洁口腔。建议在第一颗牙萌出后6个月内或1岁前进行首次口腔检查,建立口腔健康档案。

乳牙完全期(2~6岁)护理重点

20颗乳牙完全萌出后,口腔护理进入关键期。家长应协助孩子建立规律的刷牙习惯,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至少2分钟。使用儿童含氟牙膏,用量约豌豆大小,教会孩子吐出牙膏泡沫。引入牙线清洁邻面,预防邻面龋齿。控制糖分摄入,避免频繁进食甜食和饮料,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定期口腔检查,每3~6个月一次,及时发现和处理早期龋齿。对于高危儿童,可考虑窝沟封闭预防措施。

换牙期(6~12岁)特殊护理

换牙期是口腔护理的复杂阶段,乳恒牙并存增加了清洁难度。重点关注新萌出的“六龄齿”(第一恒磨牙),这是最容易患龋的牙齿,建议及时进行窝沟封闭。教会孩子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确保清洁到位。注意松动乳牙的护理,避免用手摇晃或强行拔除,让其自然脱落。观察恒牙萌出情况,如发现萌出异常、排列不齐等问题,及时咨询正畸医生。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恒牙初期(12岁以后)护理巩固

恒牙基本建立后,口腔护理重点转向巩固良好习惯和预防青少年常见口腔问题。强化刷牙技巧和效果,必要时使用电动牙刷提高清洁效率。重视牙龈健康,预防青春期牙龈炎。关注智齿萌出情况,及时处理萌出困难等问题。对于有正畸需求的青少年,配合正畸治疗做好口腔卫生维护。建立独立的口腔保健意识,培养终生受益的健康习惯。

常见问题的预防与早期干预

家长还需要了解并预防儿童常见口腔问题。龋齿是最常见的儿童疾病,通过合理饮食、氟化物使用、定期检查可有效预防。牙齿外伤多发生在学龄期,应教育孩子注意安全,必要时使用运动护牙器。不良口腔习惯如吮指、咬唇等应及早纠正,避免影响牙齿和颌面发育。对于牙齿排列不齐,应在适当时机进行正畸治疗,黄金治疗期通常在12~14岁。

从乳牙萌出到恒牙建立,是孩子口腔健康的“奠基工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护理要求和关键任务,家长的重视程度和护理质量直接决定孩子的口腔健康水平。只有从第一颗牙开始就给予科学护理,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口腔保健意识,才能为其一生的口腔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单位:柳州市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策论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北京探索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机器人领域两大盛会8月举办,北京人形机器人领跑全国
北京发布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行动计划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