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小孩发烧能不能捂汗,正确做法你知道吗?
2025-03-17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2.8万

撰文/颜运利

当孩子发烧时,许多家长会选择“捂汗”这一传统做法,期望借助出汗来降温,但这种方式真的科学吗?错误的处理方法不仅可能延误病情,还可能带来危险。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科学育儿理念越来越被重视。本文将深入浅出地解析孩子发烧时是否适合捂汗,介绍正确的物理降温措施与护理策略,帮助家长在关键时刻做出理性、安全的判断,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一、小孩发烧时“捂汗”是否科学?——常见误区与真相解析

在不少家庭中,孩子一旦发烧,家长常常第一反应就是“给他多盖点被子捂出汗来”,这种观念源于民间传统经验,认为“捂汗”能帮助体内热气排出,从而退烧。尤其在老一辈的育儿方式中,这种方法几乎成了“标配”。许多人在自己小时候经历过这样的“物理治疗”,便将其延续到下一代。然而,这种做法虽然普遍,却未必科学。随着医学的发展,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传统,判断它是否适用于儿童发热的处理。

从医学角度来看,发烧本质上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自然反应。当细菌或病毒侵入体内,人体通过调节体温中枢提高体温,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增强白细胞活性。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可能表现为体温升高、寒战、出汗等现象。如果此时家长人为地进行捂汗,反而会影响身体正常的散热过程,可能造成热量蓄积、加重高热,甚至引发热性惊厥,尤其是在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尚不成熟的阶段。过度包裹还可能导致脱水,加重孩子的不适感和病情发展。

家长更需要做的是学会识别发烧的类型和阶段,一般体温在37.5℃到38℃为低热,38℃到39℃为中度发热,超过39℃则为高热。在体温尚未过高时,孩子往往会感到发冷,此时适当保暖是合理的;但当体温升高至高峰,并开始出汗时,应立即减轻衣被,帮助散热。科学的做法应根据孩子的具体症状灵活调整,而不是一味“捂汗”。通过学习正确的医学常识,家长可以更好地判断何时该就医、何时适合物理降温,从而有效避免因传统观念带来的护理误区。

二、小孩发烧该怎么办?——家长必学的正确护理方法

当孩子发烧时,家长首要任务是保持冷静,并采取科学、适度的护理方式。物理降温是首选的初步措施,尤其在体温未超过38.5℃时,可以通过温水擦浴、用温湿毛巾擦拭额头、腋下、大腿根等血管丰富部位,帮助散热;同时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避免闷热环境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空调和风扇在炎热天气下也可以使用,但应避免直吹孩子身体。衣物要轻薄透气,不能捂盖过多,以免阻碍散热。此外,应多让孩子饮水,以防止因发热导致体液流失和脱水。

当体温超过38.5℃,孩子出现明显不适,如烦躁、嗜睡、食欲下降等情况时,可考虑使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但务必遵医嘱用药,严格控制剂量与用药间隔,不随意叠加药物或自行调整剂量。切忌使用酒精擦浴、冷水冲洗等极端手段,这些做法不仅效果不佳,还可能引发皮肤刺激或寒战。在护理过程中,家长应定时测量体温(建议每4小时一次),记录温度变化,以便观察发烧趋势及评估用药效果。

发烧往往是某些疾病的初期表现,家长需具备一定的识别能力。当孩子持续高热超过48小时、伴有抽搐、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皮疹或拒食、呕吐等严重症状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切勿拖延。对于三个月以下的婴儿,一旦发热就应立即就医,不应等待症状自行缓解。总之,小儿发烧处理不能仅凭经验和直觉,更需要理性判断和科学应对。

结语

孩子发烧虽然常见,但处理方式的正确与否,关系着病情的走向与恢复速度。传统“捂汗”退烧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甚至可能带来风险。科学护理应以温和物理降温为基础,合理使用退烧药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根据症状及时就医。家长应摒弃经验主义,树立科学育儿理念,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应对孩子发热,切实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掌握正确方法,是每位家长的责任与必修课。

(单位: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省市:四川省内江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北京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开课!覆盖1400多所学校
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式盛大启幕 开启科普“全月深耕” 新征程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