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罗玉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目前临床治疗严重心脏瓣膜疾病的常用术式,主要是通过机械瓣膜或生物瓣膜替代受损瓣膜,改善心脏功能。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需要长期抗凝治疗,但是仍旧有许多患者不了解抗凝治疗的作用与护理要点,影响术后预后情况。因此文章主要就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以及抗凝护理要点展开科普。
1.什么是心脏瓣膜置换术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多种心脏瓣膜疾病的外科手术,包括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先天性瓣膜急性、感染后瓣膜损坏等疾病。目前主要分为机械瓣膜置换和生物瓣膜置换两种,机械瓣膜的耐久性较强,适用于年限患者,但是需要患者终身服用抗凝药物;生物瓣膜的使用时间约为10~15年,术后抗凝时间较短,约为3~6个月,适用于老年患者以及无法耐受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可能需要二次手术置换。
2.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作用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作为一种应激事件,可导致术后凝血功能紊乱,产生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因此术后需要积极采取抗凝治疗。从上文可知,无论是机械瓣膜置换还是生物瓣膜置换,术后都需要进行抗凝治疗,通常在术后2~3天开始抗凝治疗。首选药物为华法林,用药剂量为2.5~5.0mg,在用药期间需要根据凝血功能状况以及国际标准比值(INR)调整用药量,维持INR在2~3之间,从而预防出血事件发生,确保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3.心脏瓣膜置换术抗凝治疗护理要点
①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在抗凝护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评估患者是否有负面情绪,并评估患者负面情绪发生原因,做好相应的心理疏导,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术后抗凝治疗。例如担心华法林不良反应的患者,告诉患者通过定期检测凝血功能与INR,可以合理调整用药剂量,能够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还可以组织病友交流会,让患者相互鼓励与支持,增加社交活动,保持心情舒畅。
②行为指导:叮嘱患者形成健康的行为方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工作、休息时间,确保睡眠充足、劳逸结合。饮食上需要保持饮食均衡,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对于服用利尿剂的患者,可以根据排尿量,适当补充高钾食物,避免低血钾症发生。同时患者应该适当进行运动锻炼,早期以低强度运动为主,之后可根据心功能变化,逐步提高运动强度与持续时间。运动期间需要注意做好安全措施,避免跌倒、碰撞发生。
③健康管理:建立个人档案,做好复查的相关记录,尤其是凝血功能指标、INR检查结果、华法林用药剂量,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用药方案,确保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同时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家属对术后抗凝治疗的认识水平,积极配合临床治疗。
④用药指导:华法林的个体差异较大,在用药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凝血功能、INR值调整用药,并且要叮嘱患者注意观察身体状况变化,警惕鼻腔黏膜、口腔黏膜、皮下出血以及大便出血、血尿等症状。对于出现轻度出血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患者,应该立即减量或停用药物,避免出血事件发生。抗凝不足的患者可能会形成血栓,主要表现为心悸、乏力、活动受限、意识不清、失语、偏瘫等,因此需要警惕上述症状发生,及时就医。同时还要了解与华法林相互作用的药物,例如阿司匹林、水杨酸钠、依他尼酸、红霉素等药物会增强华法林的抗凝效果;苯妥英钠、利福平、维生素K类等药物会降低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因此在联合用药时需要避免使用此类药物,以免影响抗凝治疗效果。
结语
心脏瓣膜置换术可以有效改善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心功能状况,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术后容易出现血栓栓塞的情况,因此术后需要长期抗凝治疗,避免血栓形成。但是抗凝药物不合理使用可能导致出血事件,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做好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护理干预,确保抗凝治疗有序开展。
(单位: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