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辉
日常生活中,磕碰擦伤在所难免,家庭伤口护理成了每个人的必备技能。然而,看似简单的消毒、包扎背后,隐藏着诸多容易被忽视的误区。这些错误做法不仅可能延缓伤口愈合,还可能引发感染、留疤等问题。本文将逐一拆解常见误区,教你掌握科学的家庭伤口护理方法。
误区一:伤口越大,消毒越频繁
很多人认为,伤口越大越容易感染,因此需要频繁消毒,甚至一天消毒5~6次。这种做法其实是错误的。过度消毒会破坏伤口表面形成的肉芽组织,影响上皮细胞再生,反而延缓伤口愈合。
正确的做法是:清洁伤口后,初期每天消毒1~2次即可。当伤口开始结痂、渗出减少时,可减少至每2~3天消毒一次。消毒时用无菌棉签蘸取消毒液,从伤口中心向外螺旋式擦拭。常用的消毒剂中,碘伏刺激性较小,适用于大多数伤口;酒精刺激性较强,可用于完整皮肤的消毒;双氧水一般用于污染严重的伤口初期清洁。
误区二:止血只靠按压,越用力越好
伤口出血时,不少人会用力按压伤口,认为压力越大止血越快。其实,止血的关键是按压的位置和方式,而非力度。过度用力可能导致局部组织损伤,还可能使异物嵌入伤口,增加感染风险。
正确的止血方法是: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覆盖伤口,用手掌根部垂直按压伤口中心,持续按压5~10分钟,期间避免频繁移开查看。若伤口在四肢,可将受伤肢体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如果是动脉出血,应在伤口近心端用止血带结扎,注意每隔30分钟放松1~2分钟。
误区三:包扎越紧,愈合越快
有些人觉得,包扎紧一点可以防止伤口裂开,促进愈合。事实上,包扎过紧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导致组织缺氧、缺血,反而不利于伤口愈合,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局部组织坏死。
正确的包扎原则是:松紧适度,以包扎后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宜。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然后用绷带或胶布固定,包扎后检查受伤部位的末端,若出现苍白、麻木、发凉等情况,说明包扎过紧,应及时松开重新包扎。浅表小伤口消毒后可暴露于空气中,较深、较大或易摩擦部位的伤口则需要包扎保护。
误区四:伤口结痂后,抠掉能加速愈合
很多人看到伤口结痂,会忍不住用手抠掉,认为这样可以让新肉快点长出来。这种做法大错特错。结痂是伤口愈合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保护膜,能防止细菌入侵。强行抠掉结痂会导致新生组织暴露,再次出血,延长愈合时间,还可能增加留疤的概率。
正确的处理方式是:让结痂自然脱落。若结痂周围出现红肿、疼痛或渗出液体,可能是感染的迹象,应及时用碘伏消毒,必要时就医。
误区五:伤口不能碰水,碰水就会感染
“伤口不能碰水”是很多人的固有认知,甚至有人因此几天不清洗伤口周围皮肤。其实,干净的水并不会导致伤口感染,相反,保持伤口及周围皮肤清洁,更有利于预防感染。
正确的做法是:伤口可以接触干净的水(如自来水、生理盐水),但应避免接触污水、肥皂水等。洗澡时,可用防水贴保护伤口,洗完后及时擦干,并用碘伏消毒。
误区六:涂抹药膏越多,好得越快
不少人在伤口上涂抹大量药膏,认为药膏越多,杀菌效果越好,愈合越快。实际上,药膏涂抹过多会堵塞伤口,影响渗出液排出,反而利于细菌繁殖,增加感染风险。
正确的用药方式是:根据伤口情况,适量涂抹药膏。对于浅表伤口,清洁消毒后可不涂药膏;对于有感染风险或轻微感染的伤口,可薄薄涂抹一层抗菌药膏,每天1~2次即可。涂抹药膏前,应先清洁双手。
掌握正确的家庭伤口护理方法,能有效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感染和疤痕形成的风险。当伤口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就医:伤口较深、出血不止;伤口周围红肿、疼痛加剧,伴有脓性分泌物;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伤口长期不愈合(超过2周)。科学护理,才能让伤口更快、更好地愈合。
(单位:雄县双堂乡卫生院,省市:河北省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