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金兰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致命性疾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在我国,每12秒就有1人发生急性心梗,而院前急救的延误是导致患者预后差的核心原因。急诊护理作为“生死时速”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与时间赛跑—从症状识别到再灌注治疗,每一步都可能决定患者生死。本文将系统解析急性心梗急诊护理的黄金抢救要点,为患者争取“多活一分钟”的生存机会。
一、黄金120分钟:时间就是心肌的“生命刻度”
1. 症状识别
典型表现: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持续>20分钟不缓解,伴大汗、濒死感。
不典型表现:
老年人:突发呼吸困难、晕厥、意识模糊;
糖尿病患者:无痛性心梗,仅表现为恶心、呕吐;
女性:下颌痛、肩背放射痛,易误诊为颈椎病。
2. 急救呼叫
立即拨打120,准确告知地址、症状及发病时间;避免自行驾车或步行就医,防止途中猝死。
3. 院前处置
体位管理:患者取平卧位,减少心肌耗氧量;
给氧支持:鼻导管或面罩吸氧(2~4L/min),改善低氧血症;
镇痛镇静:吗啡3~5mg静注,缓解焦虑与疼痛。
二、急诊室“生死时速”:从分诊到再灌注的标准化流程
1. 快速分诊
采用“胸痛优先”分诊系统,目标:患者到达至心电图完成时间<10分钟。
2. 心电图确诊
12导联心电图显示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mV,结合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0.4ng/ml),即可确诊。
3. 再灌注治疗
直接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适应证:发病<12小时,有条件医院优先选择;
目标:从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D2B)<90分钟。
溶栓治疗:
适应证:无PCI条件或预计D2B>120分钟;
药物选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首剂15mg静推,后续50mg/30min滴注。
三、并发症预防:筑牢“三级预警”防线
1. 心律失常监测:24小时心电监护
警惕室性期前收缩、室速、室颤,备好除颤仪;对反复室颤患者,可给予胺碘酮150mg静注。
2. 心源性休克防治:优化血流动力学
目标:平均动脉压>65mmHg,中心静脉压8~12cmH2O;
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0.05~0.4μg/kg/min持续泵入。
3. 机械并发症应对
持续胸痛不缓解、血压骤降、心音低钝,需警惕游离壁破裂;立即行床旁超声,必要时紧急外科手术。
四、特殊人群护理:精准施策的“个体化方案”
1. 老年患者
床头抬高30°,避免体位性低血压;药物剂量减半。
2. 糖尿病患者
目标血糖范围为7.8~10.0mmol/L,避免低血糖诱发心肌缺血;胰岛素泵优于皮下注射,减少血糖波动。
3. 妊娠合并心梗
首选溶栓治疗(禁用rt-PA,改用尿激酶);终止妊娠时机:孕周>32周且病情稳定时剖宫产。
五、康复护理:从“救命”到“养心”的长程管理
1. 药物依从性
终身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d)+ 氯吡格雷(75mg/d)12个月;定期监测血小板聚集率,避免双抗治疗期间出血。
2. 生活方式干预
运动处方:从床边坐立逐步过渡到6分钟步行试验;
营养处方:地中海饮食(橄榄油、深海鱼、坚果),盐摄入<5g/d;
心理处方:认知行为疗法缓解焦虑抑郁。
3. 定期随访
术后1月、3月、6月复查冠脉CTA,评估支架内再狭窄;突发胸痛立即含服硝酸甘油,若不缓解需二次急诊。
六、结语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是一场“与死神博弈”的战役,其胜利取决于对黄金时间的精准把控、对并发症的严密防控,以及对患者长期预后的科学管理。从院前急救到院内再灌注,从特殊人群的个体化护理到康复期的全程随访,每一环节都需以“秒”为单位争分夺秒。唯有以科学为武器,以时间为盟友,才能在这场生死较量中赢得生机。未来,随着5G远程医疗、AI辅助诊断的发展,急性心梗的急救将更加高效、精准,为更多患者点亮“心”希望。
(单位:固安县中医院,省市:河北省廊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