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刁雪飞
癫痫作为神经系统第二大常见疾病,全球超7000万患者中约60%可通过规范治疗实现无发作,但居家照护质量直接影响预后效果。患者突发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等症状时,科学的应急处理与长期生活管理是减少意外伤害、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本文从急性发作处置与慢性生活防护两大维度,结合国际抗癫痫联盟指南与临床实践,为患者家属及照护者提供系统性指导。
一、癫痫发作的黄金处理原则
1. 发作期应急五步法
确保环境安全:迅速移除患者周围尖锐物品,如刀具、玻璃杯;在头部下方垫软枕或折叠衣物,避免头部撞击硬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纽扣。若口腔有呕吐物或分泌物,用纸巾或纱布轻柔擦拭,切勿强行探入口腔。
观察记录发作细节:用手机计时发作持续时间,注意肢体抽搐顺序、面部颜色变化及是否伴随大小便失禁。
避免不当干预:不强行按压抽搐肢体,不向口腔内放置任何物品,包括压舌板或手指。
把握送医指征:发作超过5分钟未缓解、连续多次发作、出现呼吸困难或外伤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2. 特殊发作类型处理要点
失神发作:患者突然静止、眼神呆滞,持续数秒至数十秒。此时需轻声呼唤患者姓名,引导其缓慢坐下,避免突然移动导致跌倒。
肌阵挛发作:表现为肢体快速抽动,可能引发物品坠落伤。建议将常用物品固定在稳定位置,如水杯使用防滑垫,床边加装护栏。
复杂部分性发作:患者可能出现无意识行为,如摸索衣物、喃喃自语。此时需保持轻声对话,引导其至安全区域,避免接触火源或高处。
3. 用药管理与急救药物准备
规范用药监督:使用7日分药盒,按医嘱标注早中晚剂量。对于依从性差的患者,可设置手机闹钟并配合用药记录本。
急救药物配置:地西泮直肠凝胶或咪达唑仑鼻喷剂需常备,照护者需接受医护人员培训,掌握给药时机与剂量。
二、生活防护的全方位策略
1. 居家环境改造方案
浴室铺设防滑地砖并安装L型扶手,淋浴区配置防滑座椅;卧室至卫生间通道保持畅通,夜间开启小夜灯。厨房刀具、热水壶存放于带锁柜体;阳台加装隐形防护网,窗户限位器设置开启角度不超过15厘米。在浴室、厨房等高风险区域安装跌倒监测传感器,连接照护者手机APP实时预警。
2. 日常行为管理规范
禁止单独游泳、攀高、驾驶;洗澡水温控制在40℃以下,时间不超过15分钟;避免长时间注视电子屏幕引发光敏性发作。建立规律作息,每日保持7~8小时睡眠,卧室使用遮光窗帘,夜间避免摄入咖啡因及酒精。每周安排2次患者参与的家庭会议,鼓励其表达情绪;定期联系心理咨询师进行认知行为疗法干预。
3. 社会参与支持网络
与雇主或学校沟通,提供弹性工作时间或考试延长20%时间等合理便利;随身携带病情说明卡,注明紧急联系人信息。选择安静、光线柔和的场所聚会,避免强闪光环境;随身携带能量棒,防止低血糖诱发发作。配置旅行防护包,包含医用氧气袋、抗癫痫药物、病情说明卡、最近一次脑电图报告复印件及医院联系方式。
三、照护者自我照护与资源整合
1. 照护者压力管理
加入当地癫痫患者家属联谊会,每季度参与照护经验分享会;设置每周2小时“个人时间”,进行瑜伽或冥想。每年参加医院组织的癫痫护理培训班,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癫痫持续状态处置等关键技术。
2. 政策资源利用
协助患者办理门诊特殊病种登记,癫痫药物纳入医保报销比例可达85%;申请残疾人证,享受公共交通半价优惠。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每季度进行血压、肝功能等用药安全性监测。
四、结语
癫痫患者的居家照护是集医学处置、环境改造、心理支持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通过规范发作处理流程、构建安全生活空间、整合社会医疗资源,可降低70%的意外伤害风险,提升患者社会参与度。未来,随着闭环神经调控系统等新技术的发展,居家照护模式将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演进。家庭与社会需形成双向支持网络,让患者在控制发作的同时,享有尊严与质量的双重保障。
(单位:清河县人民医院,省市:河北省邢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