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张兴丽
在医院药房窗口,药师们每天都要处理大量处方,解答患者疑问。这些看似平常的工作背后,藏着一个重要使命——帮助患者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轻者可能引起皮疹、头晕,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1/7的人死于不合理用药引发的不良反应。作为患者安全用药的“守门人”,药师们通过哪些方法来守护我们的健康呢?
一、用药前:精准评估,避免“踩雷”
药师拿到处方的第一件事,就是像侦探一样收集患者的健康信息。除了核对药品名称、剂量和用法,他们还会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基础疾病、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等。比如,一位患有哮喘的患者因感冒前来取药,药师发现处方中有阿司匹林,就会立即提醒: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可能诱发严重的支气管痉挛,需要更换其他解热镇痛药。这是因为有些药物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就像不同食材搭配不当会影响口感甚至食物中毒一样,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效减弱或不良反应加重。
同时,药师会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身体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与常人不同。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老年人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这些都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变慢,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药师会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指标,精准计算药物剂量,选择更安全的剂型,如儿童使用的水果味糖浆、便于吞咽的咀嚼片等。
二、用药中:规范指导,规避风险
在患者取药时,药师的详细指导是避免用药错误的关键。许多人习惯凭经验或模糊的记忆服药,却不知道不同药物的服用时间大有讲究。肠溶片需要空腹服用,让药物快速通过胃部在肠道中释放药效;而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则需要饭后服用,减少对胃部的刺激。药师会像老师讲解知识点一样,耐心告知患者每种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甚至会用便签标注关键信息,防止患者遗忘。
此外,药师还会提醒患者注意药物与饮食、生活习惯的关系。服用降压药期间大量食用腌制食品,可能导致血压波动;服用抗生素时饮酒,会引发双硫仑样反应,出现面部潮红、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都可能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带来严重后果。药师通过科普宣传和一对一指导,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用药和生活习惯。
三、用药后:跟踪监测,及时干预
合理用药并非“一劳永逸”,用药后的监测同样重要。药师会定期询问患者的用药感受,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例如,患者服用降压药后出现干咳症状,药师会判断这可能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建议医生调整用药方案,换成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
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药师会建立用药档案,跟踪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通过定期检测血药浓度、肝肾功能等指标,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比如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期间,药师会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协助医生优化治疗方案,避免低血糖或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四、构建安全用药防线,人人都是第一责任人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不仅需要药师的专业指导,也离不开患者的积极配合。患者应主动向医生和药师提供完整的健康信息,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如果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咨询药师或就医,切勿自行处理。
同时,全社会也应加强安全用药知识的普及。药师们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开展科普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医院、社区、学校等机构也应积极参与,共同构建安全用药的社会环境。
药师的日常工作,就是在一个个处方审核、一次次用药指导、一回回跟踪监测中,为患者筑起安全用药的防线。通过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更能守护每个人的健康与生命。当我们了解这些知识,并付诸行动时,就能与药师携手,共同书写健康生活的新篇章。
(单位:杜固镇卫生院,省市:河北省新乐市)